在央视最近以孝道为主题的艺术人生节目里,在谈到“孝顺”时,白岩松说,如果总是顺着父母,他们就永远不可能穿上你买的衣服。主持人和嘉宾们都赞同这个观点,并且建议将“孝顺”改为“孝敬”,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孝,作为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美好传统,人们一直推崇的就是“孝顺”,认为只有“顺”才是“孝”。这除了带有封建时代纲常伦理的思想色彩外,其积极意义在于,“顺”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从崇敬。只有顺着父母,才不会惹父母生气,不生气就是最大的快乐。从孝道的理论上讲,这并无过错。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对老人一味的盲目顺从,往往就使尽孝变成追悔不及的遗憾。
之所以称父母之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因为这种爱无怨无悔无欲无求。自己再苦再难,牵挂的依然是子女是不是过得好。为了子女,甚至不惜用谎言相伴一生。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位70岁的母亲过生日,儿女们精心筹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开席时首先把鱼头分出来,恭恭敬敬的献在母亲面前。因为从他们记事那天起,母亲就说喜欢吃鱼头的。他们哪里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多吃一口鱼肉,说了一句让儿女记一辈子的谎话。如果不和母亲拧一拧,恐怕这一生也吃不上也很想吃的鱼肉。父母们孤独的守着破旧的老房子,并不是不想住儿女的新房;拒绝儿女们给钱给物,也不是不愿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他们是怕连累儿女,给儿女增加负担。不是病卧在床不能自理,谁忍心因为自己影响儿女的生活呢?儿女电话问候,总是一次又一次违心的说“我挺好,不用挂着”,其实也强烈的渴望“常回家看看”的子孙一堂其乐融融。
孝,不一定就必须顺。但是这并不是说,不顺就可以不讲策略地拧着干,总是惹父母不快或生气。父母对自己说了一辈子“谎话”,也完全可以效仿。只要是真心孝敬父母,就一定能想出办法,让老人们愉快的接受自己想做的一切。我有喝酒的习惯,但是绝不过量,一两个月一瓶,就买10元上下的低档酒。儿子知道买高档酒我会不高兴,就常常以单位福利的名义趁节假日将五粮液、泸州老窖带回来,使我没有理由拒绝。女儿担心我穿棉裤不利索,就给我买了一条500多元的羊绒裤,她知道如果说实话我是绝对不会穿的,就哄我说120元,好言相劝骗我穿在身上。儿女都是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尽孝的招术还真让我难以应对,真正感受到了晚年的幸福和快乐。
在这次访谈节目中,于丹接着白岩松的话茬说,孝敬父母,想到的事就马上去办,千万不能等到明天。很简单,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少!等到把父母“顺”离而去,堂前如何悔恨哭诉也于孝无补。所以说,孝敬父母,既不能等,也不一定顺。 (段玉文)来源番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