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找人看过风水,一提到风水,态度就变得暧昧了。”桂先生说,“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中,但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已发现“风水”观念的迹象。解放前,风水学发展至鼎盛。但后因几次重大事件,风水学在国内有过几十年的失忆,大量书籍被毁,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开始新一轮发展后,大量港商、台商来沪投资,又将“风水”观念带了回来。
在上海的虹桥开发区,一栋著名的政府机关大楼拔地而起,隔街相望的一栋写字楼相形见拙。这栋写字楼的楼顶,设有假山、水池和人工草地。桂先生说,那栋政府机关大楼形成的压迫之感犹如一股煞气,于是这栋写字楼的开发商请了风水师指点,在顶楼设置高山流水是为了挡回煞气。“这种事情在上海太多了,彼此间斗风水,但是你若去问,他们一定会说这是装饰为了好看,绝对不会承认与风水有关。”
桂先生除了给诸多商业地产看过风水,甚至连一些上海的知名电视节目制作部都曾邀请他前往办公室看风水,以便制作出的节目能聚纳人气。但人们一边依赖风水,一边又惧怕与它惹上关联。“好多时候,负责人都不出面,只让秘书联系我们,带我们去看。”
2004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论坛,似乎预示着风水学等来了一个契机。人们开始想起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遭遇的“风水风波”。
高达351米的中银大厦是香港标志性的建筑物,中国银行在看到设计图纸后,致电贝聿铭,对大厦立面展现的众多加了框的“×”符号深表忧虑,因为在中国,“×”意味着不祥,只有罪犯的名字上才打上这个符号。
最后贝聿铭把“×”符号改成了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万字符的形象。虽然他非常诗意地将中银大厦形容为雨后春笋,但香港的风水师说,大厦像一把寒光四射的尖刀,有许多尖角和刀刃一样的楞线,正对着这些尖角和楞线的建筑纷纷感到不安。而事实上,在此之后兴造的建筑,纷纷避开这些尖角楞线,而且据说因为有一根楞线直对着当时的总督府,于是只得在两栋建筑间种上了两棵柳树用以缓冲。
这个故事看上去充满了迷信和荒诞的色彩,但《中国国家地理》在今年1月推出的“风水专辑”中认为,风水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的一种平衡和校正。从建筑艺术角度看,“×”形钢架可能是美的,但这忽略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如果说“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忽略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东西,在中国人的眼中不会是美的。
而事实上,风水是一套汉民族关于理想居住模式与墓葬的吉凶意识及操作理论,“一些假借风水之名,行欺骗之实的人坏了风水的名声,让多数人以为风水等同于迷信,并认为请人看风水是上不了台面的事儿。”桂先生说,在上海这样的商业地产聚集地,请人看过风水的建筑不计其数,但谁都不愿承认,外行人不明内情凭空制造各种诡异故事后,开发商也只能任其传播。
对此,居住在上海的玄幻小说作家那多认为,之所以这种流传于商务楼宇的鬼怪故事能迅速传播经久不衰,也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商业迅猛发展让人变得更脆弱,在缺失信仰的时候,容易相信或至少对这些奇谈怪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