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虽然正是严冬时节,寒风吹袭,万木萧条,但刺骨的寒风抵挡不住乡村致富的脚步,记者在山东省即墨市乡村、在农家小院却看到了“庭院经济”的另一番红红火火的加工生产景象,粉条加工忙得欢,福贴印刷奔富路,小小草编销海外……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一村一品,致富有门。在今冬,一处现代农民弹奏的“庭院致富曲”正在富庶的即墨乡村唱响,折射出如今的即墨农民富足幸福的新生活画卷。
山村粉条格外香
记者早就听说鳌山卫街道大任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1月23日,记者慕名前去采访,一到村头,记者看到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一排排刚刚漏出来的湿粉条正挂在铁丝上“凉晒”,一排约有200多米长,足足有20多排,一排排白色的粉条,在寒风吹拂中微荡着,映衬着不远处的山峦,着实有一番壮观的景象。
见记者走过来,一位正在整理粉条的大嫂欢快地笑起来。“大嫂,您叫什么名字?这是你家加工的粉条吗?”“俺叫华彩芳,这20多排粉条全是俺家加工的,俺家加工的粉条在村里很有名气哩!俺家这一个冬季能加工粉条6000多斤,今年行情不错,每斤能卖8元多,收入5万多元呢。”这位叫华彩芳的农家妇女和记者聊到开心处,乐得哈哈笑起来,那笑声爽朗而有甜蜜。
记者来到村委大院,村主任刘功业正在张罗着十几位村民把晒干的粉条整理装盒子,刘主任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批粉条是河北一个客户前来订购的,下午就来车装运,如今村民加工粉条不用为销售犯愁了,村里成立了大任粉条加工专业合作社,村民加工的粉条晒干后,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代销,这样不仅粉条质量有保证,还能卖上好价钱。”
“大任村三面环山,村北的丘陵地带土壤优质,栽种的地瓜淀粉含量高,加工的“大任河”牌粉条质软味美,畅销市场。入冬以来,该村庭院粉条加工越来越火,全村有160多户加工粉条,年可增收1300万元。”村主任刘功业高兴地说。
大红福贴富农家
“蓝村镇肖家泊子村是个印刷‘福’帖专业村,很有特色。”1月24日上午,记者在蓝村镇副镇长丁军和的推荐下,来到这个远近闻名的“福”帖专业村。
“我带你到肖淑玲家看看吧,她是俺村印刷‘福’帖最早的加工户。”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肖永臻向记者介绍。
记者来到肖淑玲家,走进院子,记者看到,一侧厢房里三台印刷机器正在隆隆作业,几名工人正在机器前忙着印刷“福”帖,走进中屋,两个足有10平房的展台上摆满了刚刚印刷好的大红“福”帖,印刷的各式各样的大红春联也挂满了屋子墙壁。57岁的农家妇女肖淑玲正在乐呵呵地招呼前来批发“福”帖的客户。厢房印刷,中屋展销,一个不足200平房的农家小院成了一个“福贴展会”。
肖淑玲告诉记者,几年前,她还在家里务农,收入微薄,有一年腊月去大集买“福”帖买春联,茅塞顿开,回来后东凑西借了6万元买了一台旧印刷设备,腾出两间厢房,自己当工人,开始印刷“福”帖,当年一个春节印刷了30万个“福”帖收入了12万元。她印刷“福” 帖淘得“第一桶金”后,干劲越来越大,如今,她购置了德国海德宝印刷设备,实现了制版、烫印一体化,还印刷各式春联,年印刷“福” 帖300多万个,“福”帖远销河北、山西、安微等10多个省,一年收入100多万元。
“如今政府的富民政策好,只要肯干,干哪一行都能致富啊,肖淑玲印刷‘福’帖致富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她带领下,如今,俺村有100多户农民从事‘福’帖印刷,春节临近,印刷的‘福’帖热销,今年全村印刷‘福’ 帖能增收1000多万元呢。”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肖永臻高兴地说。
精美草编销国外
玉米皮、水草、麦杆,在经过细致加工后,加工成了精品纸筐、坐垫、杂物筐、圆筐、草鞋等,眼下,传承了100多年的段泊岚镇大吕二村、大吕三村草编加工销售非常红火。
1月24日下午,笔者在即墨市段泊岚镇大吕二村、大吕三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的老人、妇女都在家里制作草编,红的、绿的、蓝的,什么颜色的都有,坐垫、脚垫、杂物筐、圆筐、草鞋等样式各异,精美漂亮。
在大吕二村,48岁的农家妇女杨玉琴正在制作各式草编小筐,她编制的动作娴熟,手巧的很,一边编制,一边喝笔者聊起来,她高兴地说:“俺现在搞草编收入可好了,冬天的生意最火,一个冬季俺能编制2000多个各类草编制品,能收入2万多元呢。”农家妇女杨秀英这几年也尝到了竹编带来的增收喜悦,她说:“俺村大多数村民都会草编制作,用玉米皮和小麦杆编坐垫、小饰物等,这个手艺渐渐成了村里的一大特色,俺每年的草编收入都在3万多元。”
精美的草编编出了名堂。大吕三村村民不满足地产地销的炕头“草编”制作,成立了合作社,草编制品畅销省内外市场,村民杨玉苹还建起了草编加工厂,各类草编制品出口到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外市场,很受国外市场青睐,吸纳村里以及周边闲散妇女100多人,年出口创汇60多万美元。(李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