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快懂事的小二
童年的姜武就显示了孝顺的天性。70年代初,姜武的父亲是军人,母亲在北京东四小学做音乐教师,家里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父母的月收入总共才几十元,经济十分困难。4岁的姜武非常乖巧,有一天,母亲在院子里洗豇豆,小姜武走过去拽起长长的豇豆,对着水龙头冲起来,可是豇豆没洗好,姜武的衣服却被水淋湿了。母亲又气又急,轻轻地在他的小脑袋上拍了一下:“小淘气!”“小二不是小淘气,小二在帮妈妈洗菜!”姜武一本正经的表情把妈妈逗乐了。
转眼到了80年代,姜家清贫依旧。十几岁的姜武聪明能干,经常在家帮父母干活。他知道母亲特别爱干净,就想把阴暗陈旧的平房弄得亮堂些。有一次,他发现学校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有石灰,就央求建筑工人给一点儿,人家居然给了一大块,姜武高兴极了。第二天,妈妈不在家,姜武和妹妹把家具挪开,将石灰和清水放在桶里搅匀,拿起排笔就刷开了。几个钟头后,灰暗的平房变得亮堂起来。母亲回来,看着雪白的墙壁和身上沾满白灰的兄妹俩,一时竟有些哽咽,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尚未完全干透的墙面,嘴里念叨着:“这俩孩子,唉,累着了吧……”
墙面变白了,如果旧家具也能变得光鲜起来就好了。姜武决定再给母亲一个惊喜。忍着熏人的油漆味儿,姜武把家具全部刷了一遍,可他对着刷好的家具,左瞅右瞅却犯起了嘀咕:家具怎么一点儿也不光鲜呢?出门请教油漆师傅,人家一听就笑了:“你得先拿砂纸把家具表面磨光才行。”姜武恍然大悟,找来砂纸“哼哧”、“哼哧”地磨,连晚饭也只匆匆扒了几口。母亲心疼儿子:“小二,累了一下午了,早点儿歇吧。”急性子的姜武却摇摇头,继续埋头苦干。夜里11点多,活儿总算干完了,姜武洗完脸正准备睡觉,母亲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眼里闪烁着泪花……
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准备把厨房变成卧室,再盖一间厨房,但是没钱买材料。姜武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放学后就四处捡碎砖头和木条,一两个月下来居然攒了一大堆。盖厨房的那天,小姜武俨然一个经验老到的泥瓦匠,糊水泥、上油毡,邻居们不由得“啧啧”称赞道:“小二可真能干。”
姜武懂事孝顺,其实跟家庭的民主气氛有关。当年姜文同时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就是由他自己做主选择了前者。
姜家有男初长成
姜武多次对媒体说过:“哥哥就是我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他在做人方面从哥哥那里受益颇多。
1984年,姜文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月工资90元。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他便给父母各买了一双羊皮鞋,给姜武买了一件相当合身的蓝色毛衣,那天成了姜家的节日。后来,姜文的收入渐渐多了,开始为家里添置家电。当姜文和朋友一道把冰箱抬回家的时候,父母用骄傲、喜悦的眼光凝视着大儿子。19岁的姜武忘不了那种眼神。他也是这个家的儿子,他希望和哥哥一样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希望有一天能够沐浴在这种眼神里。
不过,生活是充满坎坷和磨难的。1988年,姜武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名落孙山。当时,姜武已经21岁了,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另谋出路,他感觉前途茫茫。那段日子,姜武常坐在院子里发呆。对儿子的消沉,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和小儿子深谈一次。父亲给姜武丢下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小二,真想干点啥,就往前奔,别没个男人样!”
第二年,姜武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可是他又一次失败了。落榜的消息让姜武有点儿不知所措,他在巷口徘徊很久也不愿回家。华灯初上,姜武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回走,还没进门就闻到了空气中那淡淡的辣味,母亲在烧辣椒豆腐,姜武犹豫着想要离去,但那辣味又温馨得让人落泪……姜武低声把落榜的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轻声说:“喜欢啥就坚持下去,没准就能考上;要是不想考了,家里也随你。”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姜武终于让父母看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1992年,姜武二年级时,高年级的同学要拍一部小电影作为作业,姜武在其中饰演一个小角色,几周的辛苦之后,姜武拿到了100元。他激动极了,将钱紧紧攥在掌心里直奔回家,进门就喊:“妈,我发工资了。”母亲接过儿子双手递过来的钱,感叹道:“小二也挣钱了!”姜武发现母亲的眼里有异样的光芒在闪烁,那是他期盼多年的光芒啊。同年,姜武又参拍了一部《俄罗斯姑娘在北京》的电影,受到媒体关注,他有了点积蓄,马上为母亲买了一件皮大衣。亲戚们忍不住称赞道:“姜家的儿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姜武开心地笑了。父亲的腰不好,想买件厚实暖和的衣服穿上保护腰部,姜武到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了四件羊皮坎肩,家里一人一件。
父母大半辈子都没出过北京城,姜武拍片机会增多后,经常带父母到外景地观光。2000年9月中旬,姜武在风景优美的坝上草原拍戏,他把父母也接到了那里。第二天,姜武起了个大早去敲父母的房门:“爸、妈,快起来,草原的晨景最美了。”一家人站在院子里远眺天际,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与纯净的蓝天融汇在一起,悠闲的羊群在绿地里缓缓流动……目睹此情此景,满头银丝的老人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姜武跟在后面不停叮嘱:“爸、妈,小心点儿,别闪了腰。”母亲激动得回过头来说:“小二啊!这是爹妈到过的最好的地方。”中午,姜武拎来两只当地的土鸡,亲手为父母熬了一罐美滋滋的鸡汤……
这些年,姜武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洗澡》中扮演二明是他演艺事业的转折点。本来导演张扬准备找个傻子演,姜武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居然自导自演制作了一个“小样”让导演看,最终他得到了这个角色。封镜后,导演开玩笑地说:“哎,本来主角是‘你爸和你哥’(片中人物),怎么最后好像是你了?”姜武凭这个角色拿到了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姜武的演艺事业步入坦途,父母在欣慰之余又有些担心:做演员的曝光率高,观众的期望也高,儿子可千万别有什么闪失啊!二老只要看到报道儿子的报刊杂志,非买不可。时间一长,满屋子都是花花绿绿的报刊。
对儿子准备接的剧本,两位老人总要仔细看看,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拍戏的过程中还经常出主意、想点子。前几年,姜武在张艺谋的影片《活着》里演一个“造反派”。可“文化大革命”时,姜武还是个孩子,他有点儿找不到感觉,就去请教父亲:“爸,‘造反派’是不是真的天天喊口号,见人就斗,横得不得了?”“谁说的?当时的情况远比一般电视、电影里演的复杂得多。”父亲给他讲了许多“文化大革命”中的故事,结论是:“造反派”也是普通人,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挺善良,只是他们的思想和个性被时代扭曲了。虽然此片因故没有公映,但姜武在父亲的指导下受益颇多。
久病床前有孝子
父母年事渐高,身体越来越差。母亲的心脏病、胃溃疡经常发作,父亲的椎管狭窄也越来越折磨人。
1997年的一天,母亲突然发病,姜武慌了,看着母亲那张惨白的脸,姜武心乱如麻:一个活生生的、自己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没了,他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万幸的是,母亲逃过了这一劫。1999年春节前夕,母亲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爱热闹的老人很想回家过年,但医生不允许。为了让老人家过一个祥和、喜庆的春节,姜武和妻子买来灯笼、气球和大红的“福”字,把病房布置得喜气洋洋,母亲的精神一下子好了许多,一家人在医院里吃饺子、看电视,过了一个特殊的除夕。
母亲住院的20多天里,姜武一直陪伴左右。母亲胃不好,但爱吃辣的东西,姜武担心吃出什么毛病,总是婉拒老人的要求。一次,老人忍不住说:“小二,放点辣椒吧,可把我憋坏了。”姜武装作没听见,递上一个苹果说:“妈,吃这个,吃这个。”母亲笑了,她明白儿子的装聋作哑其实是一片孝心哪!
1995年的春天,姜文和姜武分别在涿州、承德拍片,突然接到电话说父亲被送进了积水潭医院,必须马上进行大手术。两兄弟心惊肉跳地赶到医院,拿着手术通知单心里直发颤:这字一签,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要是万一……两人呆立了半晌,医生又过来催,兄弟俩才一咬牙签了字。手术进行了八个小时。哥俩在长长的走廊里心急如焚,煎熬了八个小时,万幸的是手术比较成功。
此时,两部戏的导演也在河北焦急地等待他们,两兄弟经过商量,决定让姜文先去涿州,然后两人每天换班。当晚,姜武住在医院里,父亲的脊椎里打了钢板,不能随便用力。要给父亲翻身,姜武得和两个大夫一起协调动作,用力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每翻一次,姜武都紧张得要命。第二天早上,姜文风尘仆仆地从涿州赶来,一脸倦容地出现在病房里,姜武交代完有关情况后,忧虑地看了看父亲,匆匆地踏上了往承德去的火车。在父亲住院的几周里,兄弟俩在拍摄地和北京之间跑来跑去,两人几乎都24小时连轴转。
几周之后,父亲可以下地了,兄弟俩狂喜不已,父亲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多亏了你们这两个孝顺的傻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