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锋,著名民间艺术家王兰田之子。河南省浚县西杨记屯人,著名泥塑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浚县泥塑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艺龄已达40余年。
为表达自己喜庆香港回归10周年的心情,位于河南偏远农村的王学锋捏制了龙、兔崽、狮子滚绣球等100件浚县泥咕咕,参加由中国民协在香港举办的一个展览。
10年前,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里,举国欢喜之情激发了王学锋的灵感,他捏制了形态各异的“百猴山”,不久,这件作品在首都艺术博览会上获奖。这次创作经历使他对艺术创新有了兴趣,粗犷、豪放的浚县泥咕咕,开始增添了些许清爽、秀美的成分。
浚县泥咕咕
相传,泥咕咕起源于隋末,当时起义的瓦岗军将士在浚县屯兵休养时,喜欢团泥嬉戏,捏制泥玩具的手艺便流传下来。因为这种泥玩具吹起来“咕咕”作响,人们就称它为“泥咕咕”。千百年来,这个村户户精于泥塑。
今年53岁的王学锋从艺已有40多年了,七八岁时,他就随爷爷和父亲捏泥咕咕。能吹响的咕咕,要扎两个孔,有的要做成双音的,便要扎4个孔,如果扎成一样,就没有高低音的变化。开始时他总是扎不好,父亲就手把手教,一遍遍示范,慢慢地就扎出了高、低音的变化。
王学锋祖祖辈辈靠捏泥咕咕糊口,父亲王兰田有着一手绝活,被誉为一代乡土泥塑大师,他们父子二人的作品曾赴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展出,并被中央美术学院和河南博物院收藏。
虽然王学锋家里不时有德国、法国、俄罗斯友人光顾,买一些泥咕咕带走,但目前泥咕咕的生存状况还是让他十分担心,“泥咕咕是老祖先一辈辈传下来的,无论如何不能让它断在咱的手上。”他说。
“我的梦想是在村里发展200个专业户,把全村人发动起来,让泥咕沽重新红火起来,把泥咕咕之乡的牌子打出去。”王学锋说,“但艺人的能力有限,这需要政府的宣传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