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吴仁宝在华西村村口。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8日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要留下一些精神给下一代,这是无价的,他们说我作秀就作秀,只要能够这样做就好了,要做一辈子,这个责任应该是尽到了。——吴仁宝
2013年3月18日晚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因病医治无效在家逝世,享年85岁。
次日,证券时报记者赶赴江苏江阴,在吴仁宝的旧宅见到数百米长的村民吊唁队伍,以及摆放得密不透风的花圈挽联。
吴仁宝逝去,对华西村而言无疑是一笔无法替代的精神财富的损失。吴仁宝特有的企业头脑与政治智慧,令华西村在政府支持、银行融资、项目洽谈等方面都获得巨大便利。华西村的未来,会否因此而面临不确定性?“新书记”吴协恩对此表示,困难在于如何“吃透政策”。
来悼念的不仅是村民
吴仁宝“老书记”在华西村村民及当地务工者心中,的确拥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中午12点已过,黑压压的吊唁人群排成百米长龙,老书记旧宅前的长廊两侧,摆放着上千只花圈,挽联上标明的悼念人群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商业企业及金融机构、家人亲属等。至于远道而来的朋友,在挽联上只留下名字,借此寄托哀思。
一位今年28岁的小伙子,他是华西村的“新村民”,现在华西村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从事普通的工作。据介绍,他5年前随妻子入驻华西,老家是在安徽。妻子是他在江苏南京读大学期间结识的,慕名华西村的实力和机会,他做了上门女婿。为了凭吊老书记,他亲自送上了花圈。
记者在吊唁人群中发现三位特殊的对象。他们不愿等待漫长的队伍,直接走到治丧委员会工作人员面前,请求“插队”去祭拜已故老书记。在解释时他向工作人员说,他们一行分别来自安徽和河南,在公司业务上都曾受过老书记的悉心帮助,心存感激。听闻噩耗,连夜赶到华西村,只为了见吴书记最后一面。
在“华西海工”工作的小伙子也好,特意从外地赶来吊唁的友人也罢,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同样一个意思,即老书记生前的为人之道是令人敬佩的。
下午采访即将结束时,证券时报记者发现长廊中的队伍有增无减,一律是深灰色着装、肩戴黑纱的吊唁者。
毫无疑问,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从那个特定时代走到今天,为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营造了一种经济模式,创造了一种人生理念。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声泪俱下地说:“最大的财富没了,我们怎么弥补?”
“后吴仁宝”时代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退出实际管理岗位,担任的是“党村企总办主任”一职,更多是一个监督者和一种精神凝聚力的象征。
但不可否认,华西村多年来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吴仁宝特殊的社会地位及其拥有的良好政府和银行关系。此外,还有带给债权人的信任感和对于周边村镇整合能力上的便利性。现在这一切是否因他离去而逐渐淡化或削弱?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表示,老书记在政府关系等方面存在优势,但集团下属企业的运作,更多是依赖企业的经营状况本身以及产品的质量和实力,老书记的离开不会对此产生影响。“华西村这么多年奋斗下来,已经积累了充分的实力,集团今后的发展也会是与此前一样。”吴协恩表示。
据介绍,截至2012年末华西村实现总收入524.5亿元。集团企业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能耗的已经几乎砍掉,现在的冶金产业均完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华西股份(000936)是华西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倾力打造的旗舰。上市公司法人代表孙云丰昨日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上市公司的运作,与老书记离世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上市公司作为集团资本运作平台的这一既定计划安排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但吴协恩也承认,老书记逝去,凝聚力肯定是缺失了。“要想办法弥补起来。”吴协恩说,要由“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指示,建设华西“新市村”。
接班人接力华西事业
华西村现任书记吴协恩是吴仁宝第四个儿子。吴协恩表示,作为下一代,要学习老书记“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宝贵精神。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介绍,吴协恩当初被父亲选上,不仅仅是因为他姓“吴”。吴协恩很有经商头脑,为集团赚了不少钱。而他的成长经历,创新经营理念以及其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表明他可以担当重任。
对于华西村集团目前经营状况,吴协恩表示,今年的总收入不会低于去年,但由于今年的宏观形势,包括国内国际都不乐观,不敢说得太满。国内经济从1、2月份来看并不理想,但对华西村来说有一点较好,那就是服务业增幅比较大。
吴协恩说,要努力在2015年实现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各为50%,如果传统工业还不景气,服务业的收入则有望超过50%。
对于华西村未来的最大困难,吴协恩将其高度概括为四个字:吃透政策。对此,他没有详细解释。但对政策的贯彻领悟,正是吴仁宝老书记带领华西村前行的一大法宝。
另外,后续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实际也关乎华西村未来的持续发展。孙海燕表示,第二代或三代接班人,不能从老书记家庭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在整个华西村范围内进行选拔。(记者 朱凯)
□吴仁宝语录
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乌托邦变成现实,一定要把什么叫做共产主义做给全国人民看看。
我这60年,总结起来就是,50年代“听”,听话;60年代“顶”,暗顶;70年代“拼”,拼命干;80年代“醒”,如梦初醒;90年代“警”,警惕骄傲;21世纪“新”,不断创新。
改革是大势所趋,必须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只有做改革的实践者、维护者,最终才是改革的受益者。
我们华西提倡“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我认为,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要公私双富有。
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那如何才能不倒呢?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好一个村书记,一定要有开拓精神,而且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当稳这个官,老老实实、平平庸庸,甚至叫群众脱皮掉肉,那是干部没本事。
为带领全村共同富裕,我们要自觉坚持做好“三头”: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熟悉下头,不坐办公室,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晚上碰头,汇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城镇化样板可借鉴难复制
随着吴仁宝的辞世,华西村再度成为媒体焦点。公众同时惊奇发现,眼前不就是一个中国城镇化的标准样板吗?
城镇化之路
事实上,早在城镇化概念提出之前,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就已摸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结合的共进之路。
当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改革风靡全国时,华西村已经不在土地种田上做文章,而是让村民入股发展工业。当年老书记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让村民们把分到的钱作为股份投入村办企业,入股分红。同时实行专业化分工,全村农民逐步成为拿工资的产业工人。
上世纪70年代,华西五金厂成立,在那个保守年代,这个“隐姓埋名”10年的五金厂为华西村累计创利税135.03万元,不但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也走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后,在五金产品逐渐饱和的市场环境下,华西村瞄准塑料纺织行业,并由此踏上了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经过20年发展,华西村拥有了14家大公司,58家企业和1000多种产品。1998年到2001年华西村工业产值增长逐年放缓,遭遇发展瓶颈。当年年底,党委决定将14家大公司整合成8家。两年后,集团资源整合收到成效。仅南、北钢两家钢铁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宝昌化纤和毛纺服装公司则分别完成销售额50亿元和25亿元,建筑装潢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外贸公司、化工公司、旅游服务公司等五大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随后4年,集团公司销售额更是以每年100亿元的速度增长。
2003年是华西村新老书记交接班之年,也是华西村产业转型元年,从此华西村迈向了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之路。华西塔群、世界公园等建筑每年吸引了百万人次的游客到此观光。
效仿时机已过
产业结构是区分农村和城市的标准。有研究总结华西村城镇化的特点,是由农村迅速走向城镇化的一个新型城市,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不到1%。村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农民1万美元的生活标准,是中国最富有的农民。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为8.5万元,是同年全国人均收入5900元的12倍多。
华西村无疑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标杆。这正好与当前城镇化概念吻合,但现状是不少政府官员从华西村归来后摇头感叹,要再复制一个华西村,太难!的确,新型城镇化目前只是一个理念,没有具体发展规划和具体时间表,各地对城镇化政策的领悟也不相同。华西村当年发展的时代背景已发生巨变。问题归集在一起,还是在于土地怎么集中、资金怎么筹措、产业如何培育这三个华西村早年曾经历的考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一度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随着目前农村留守人员劳动生产力下降,农村土地撂荒、产业破败问题日益突出,如不能将分散的土地要素聚集经营,将无法发挥规模化整体的经济价值。现在各地在推进土地确权,就是为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做准备,但过程中却遭遇各类利益纠纷和现实阻碍。相对而言,华西村当年坚持集体经营实际是绕过了这一难题。
资金同样是迈不过的坎,华西村最初发展是靠农民自筹资金,而现在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并不明晰,有不少声音担心地方债务的承受能力。
另外,当年华西村用工业反哺农业,是有当时国内商品稀缺的特殊时代背景。但是如今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华西村也面临工业增速放缓,向服务业转型的问题,效仿的时机也已经过去。(记者 张昊昱)
一个新农村的中国范本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在他的人生舞台上谢幕了,这又何尝不是某段时代章回的谢幕,是一个难以复制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典范的谢幕。从此,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华西村将真正开启“后吴仁宝”时代。
吴仁宝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人物,他在封闭年代所谓的“右”和在开放年代所谓的“左”,都让他在赢得一片赞誉的同时,也招来了不少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华西村的经济奇迹在持续。2011年全村实现总收入512亿元。2012年末,华西村实现总收入524.5亿元。
吴仁宝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更在于他带领华西村在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所进行的卓著的实践。如果说引导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异地城镇化”路径的话,那么华西村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就地城镇化”的路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华西村就已经实现了村民的集中居住、土地的集中耕种、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就地城镇化”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能让“三农”问题得到真正改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华西村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与时俱进,从纯粹的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突出第三产业的多元经济。大多数人知道华西村拥有钢铁、冶金、纺织、化纤等传统工业,其实涵盖了旅游航空、金融能源、物流仓储、海洋工程和观光农业等五大领域的第三产业目前已占到华西村产业比重的一半。
华西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一个社会最好的结构应该是“纺锤形”,也即中产阶级要占主体,而在华西村则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同富裕。
一年多前采访吴仁宝时,他就坦言,其实华西村没有特别富裕的人,没有亿万富翁,但在中心村家家都是百万富翁。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西村民的奖金是由集体集中管理的,可能正因为这样一种有争议的资金运用方式,华西村的年轻人鲜见“飙车党”、“摇头族”,多数好学上进,且学成后回村效力。正是这样一种“纺锤形”的社会结构,华西村实现了民生安定、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
吴仁宝走了,走在他交班后的十周年之际。正是他当年的主动让贤,才会有今天华西村的平稳过渡;吴仁宝走了,他还有很多未竟事业等着新一代华西人去实现,他想让华西的旅游产业上市,也留下了建设好大华西的遗愿,他还想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农民了不起。(记者 朱家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