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考虑的五个因素
什么样的公司值得我们付市场高价?我们做每个项目时都会考虑五个方面的风险因素。
第一,中国整个社会的经济未来发展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未来两年,社会经济不确定性因素是比较大的,不管国内和国外的资本市场,公司市盈率都在下滑。投资人也会变得非常谨慎。但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且放一边。
第二,企业所在市场本身够不够大,如果不大,很难成为大企业。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出生于1955年,巧合吗?实际不是,他们都是那个年代住在可以接触到电脑的大学城旁边的人,他们在创业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万小时以上写程序的时间。
第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可以空泛讨论的问题,之前开心网,还有后来的小米,大家质疑的都是商业模式。更多是说,团队是否找到合适的产品或服务切入点,是不是会有足够的用户喜欢它。雷军在分享选择项目的四个标准中提到“大方向很好,小方向被验证”,我非常同意,尤其是后者。只有业务在小规模被验证有机会做大,才值得花时间去做。钱太多你会硬推,硬推其实对公司未来市场发展一点也不好。
第四,团队执行力。我们看很多的企业,如果行业选对了,但事后没做起来,团队执行力的问题占的比例最高。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大家伙过早进入,团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磨合,提升,改变自己。如果可以,最好先摔过跤,交过学费。因为你没失败过,一旦有好的成绩,非常容易自满。而自满的时候,通常是团队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
第五,财务模型,一般来讲,VC都会青睐比较轻的模式,所以我们投一嗨租车时内部压力比较大。租车是靠钱砸的行业,这种行业值不值得投,为什么投,我们都有很多讨论。
错失去哪儿、京东、YY
有些项目我们pass了,是因为觉得市场风险太高,可事实证明判断是错误的。
2006年时,二十几家VC都看过“去哪儿”,当时没投的原因是,我认为国内的航空公司和酒店互联网化还需要时间。可没想到,这个趋势从2007年起仅3年就实现了。这就为去哪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当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把房间和机票等产品放到互联网上,去哪儿这种搜索比价网站就越有意义。而在2006年,用户根本不需要搜索,你只要去艺龙和携程比较价格,两个网站就搞定。
2008年我们也知道京东,只是凡客融资早了一点,京东晚了一点。大家都认为投京东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毛利太低,以后需要融资到能获利的额度更大,但事后看,凡客和京东两家都投其实是更保险的投资做法。
YY当初没有投,也是因为觉得如果腾讯要做,对YY的冲击会很高。但是,我们没有做足够的功课到底游戏语音对腾讯有多重要。结果QQ Talk 两年之后才出来,这给YY不错的空间发展,再加上李学凌同学的努力,成为今年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为什么投资凡客?
2008年我们投资它时,凡客还定义在衬衫直销,这个行业有一百亿人民币的市场容量,并且非常分散,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占有绝对优势,单一品牌占有率最高不到5%。
在中国做衣服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很多东西不用自己生产,供应商就在你旁边。缺点是这些人喜欢跟大订单的人玩,越好的供应商一定找大品牌。所以在公司产品品质还不够好,公司规模小的时候,你怎么度过较尴尬的头两三年,会决定未来企业能走多远。
我们看到,在淘宝上买衣服的人比买3C产品的还多,也就是说品牌服装电商化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投资决策的时候,广告的成本也在我们的考量之中,而在当时,正好是金融危机,广告营销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也是凡客成功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投一家刚刚起来,而不是时间更久的公司?比如,帮线下品牌做互联网。因为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国线下品牌没有零售经验,而美国前一百家电子商务公司,90%做线下零售起家,对用户需求、反应速度都比较快。PPG那时候非常热门,但他们明确讲不想做互联网。我们认为这样的决定是错的,所以把投PPG的可能性排除掉了。
现在是凡客成立的第五年,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接近它的规模,只要能够获利,持平,后面有足够的钱支持它。事实上,好的服装品牌都需要运作十年以上的积累,作为投资人,我们愿意等。
小米伟大吗?
2010年年初,我们决定投资小米A轮。雷军发现互联网企业没有做硬件的经验和决心,传统硬件厂商不了解互联网,他认为铁人三项虽然挑战大,但有生存空间,大公司在中国很难完成三四线城市的落地,高端以下还有空间。我们也认为安卓会比iPhone做得更大,对小公司来讲,安卓便宜太多,中国其他的公司绝对也会做,可能更多抢相对来讲比较低端的市场。小米按照高端的标准打造产品,做中端的价格,受众定位于“手机发烧友”,应该有机会。
当时iPhone市场占有率从2007年2.5%蹿升到2009年40%,毛利率58%。全世界没有一家手机公司毛利那么高。这么高的毛利,对中国企业来讲,绝对是有机会去挖掘的。因为中国不需要这么多的毛利,有足够的量还是能够赚钱。
而且这是个明星级的团队。一个创业团队有三四位优秀人才已不常见,他们团队有七位一流的共同创始人。另外,这几位都自己掏了钱买了A轮股票。大部分公司员工甚至按风投B轮的价格买了那一轮的股票。大家要做件大事的气势和决心是业内少见的。值得鼓励。
初期的小米并没有急于从硬件入局,而是开发MIUI,积累用户和口碑。渠道创新也是小米获利的一个因素,我们知道,之前的品牌手机大多通过渠道销售,而小米手机百分之七八十是通过小米网站卖出去的,百分之二三十通过运营商。小米团队能利用MIUI积累的人气,加上雷军微博的粉丝群,以非常低的推广成本在年轻发烧友当中迅速建立其手机品牌的关注度和地位,这种社交媒体式的营销是完全创新的打法。雷军在策划小米的时候已经提出把小米网站做成大家喜欢去的地方,骂也好夸也好,重要是很多人去讨论,提供很多回复。2010年夏天,团队做了一个活动,让手机控去讲自己十年的手机史,这个活动有57万人参加,这些人后来也基本都是小米最忠实的用户之一。而现在的小米网站每天大概有超过两百万独立用户,非常好。
2011年秋天小米手机还没有上线时融资总共只有九千万美元左右。怎么办?当然是先看有多少需求,再去跟OEM谈能不能把成本压低,每月下单都需要小心翼翼,因为要3个月后供应商才能做出手机出来。但怎么控制运营成本?怎么控制库存风险?雷军想出来的打法是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硬件厂商都不会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讲毛利太低,库存风险太高,风险太大。但小米硬是做出来了,你说是神话吗,当然是神话。人类历史以来,没有一家公司(像小米)在第三年就有十亿美元的销售额并且获利,谷歌花了七年,Facebook花了六年。仅是小米伟大吗,不是,雷军自己讲了,趋势抓得好,时间抓得对。
小米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办法快速铺货?不是小米在搞饥渴营销,真实情况是泰国供应商受水灾之害,没零件。我们在2011年下半年已经讨论过,今天做手机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不结合中国台湾跟日本的资源,无法单独打败韩国厂商。
童士豪点评热门创业方向
关于移动互联网
中国移动互联网做得最好的还是微信。我们最近把这几年来的应用做了一个用户行为分析: A类是无聊,想出名或者娱乐的,成本比较高。B是用户的需求,为获得工具或者某种信息才用的。你能先做应用,把用户流量做大,还有开发平台的能力,那是很重要的。之前我认为小应用是不行的,现在还这么认为。但陌陌这样的,我见到他们团队以后觉得, CEO唐岩想法很多,不是只做应用这么简单。
关于网页游戏
与传统的客户端游戏不同,网页游戏更像是提供互联网服务,开发周期短,产品相对简单,这为很多拥有大流量资源公司的流量变现提供了更好的出口。奇虎360、腾讯等很多流量大的网站都为网页游戏提供合作平台,这样的行业环境是健康的。社交游戏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因为ARPU(每位付费用户平均收益)过低,而用户导入成本很高,单纯依靠用户游戏收益不足以支持公司发展。
如果优酷或其他视频网站走下去,再过一两年,营销压力还是很大,它必须更快把这些流量变现,这样越来越多视频网站会有网页游戏。连京东淘宝都有考虑,京东的流量现在非常高。从外围人来看,京东不专注,可是在解决毛利的问题上,效果应该会很不错。
关于企业内部社交
国内Yammer(企业内部社交网络服务商)模式很难成功,因为要中国的大企业为你付费很难。我个人还是喜欢2C的模式,2B的模式我唯一喜欢的,就是百度模式,对用户免费,为中小企业的客户带来流量。帮大公司做服务,那是搞关系。大公司的游戏,不是我们建议创业家做的事情。对中小企业,必须带给它流量,比它任何其他市场渠道带来流量更多,这是现实的问题。你不能给他产生收入的话,效率再提高,他也没有兴趣付费。
关于电子商务
我们看好电子商务行业,但不看好会有很多赢家。无论从国外的经验还是国内的形势,电子商务领域都不会容纳太多的公司,大的平台只会有两三家,垂直平台会活得较辛苦,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小公司机会全无,只是短期之内,别期望VC会投电商。网络品牌如果能活下去,再过五年有机会,因为品牌需要时间累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