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木孜鲁克村“果树专家”(右)在给艾尔肯·库尔班讲授怎样提高红枣挂果率。连日来,阿瓦提县农民“果树专家”自发组织进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提高种植技术。李昆鹏摄
7月4日下午3时许,精河县大河沿子镇挂职科技副镇长兼该镇农三队“第一书记”亚和甫江·米里提和7位村民小心翼翼地从货车上把太阳能路灯一个个搬到村文化室。此时室外温度高达38℃,汗水顺着亚和甫江的脸颊直往下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亚和甫江与村民干活的激情,大家有说有笑,很是热闹。为让村里的太阳能路灯尽快亮起来,上周末亚和甫江和村民一起将太阳能路灯的底座安装完了。
在精河县,像亚和甫江这样“零距离”服务群众的乡(镇、场)领导干部有63名。从今年2月起,精河县创新开展“转变作风 服务群众”活动,在全县实行乡镇场党政副职到村队、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坐班“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第一书记”承担党建工作指导员、发展经济领航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国家政策宣传员、农村事务服务员五大职责,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为己任。
6月下旬,精河县托里乡克孜勒加尔村2.6万亩枸杞丰收。望着自家30亩地挂满了红彤彤的枸杞,村民吕新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今年,他说: 关书记协调村党支部与加工园区建立了‘村企联建’模式,企业选派技术员到枸杞地里对我们进行手把手地指导,大家种出来的枸杞品质比往年要好得多。我们把鲜果直接送到加工园区,一公斤可卖50元,比普通管理的枸杞一公斤高出了四五元。关书记的话,我们都很爱听。”
吕新刚说的“关书记”,是托里乡副乡长关伟。关伟今年3月起担任克孜勒加尔村“第一书记”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增加村民收入。依托精河枸杞加工园区位于克孜勒加尔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关伟协调村党支部与加工园区建立了“村企联建”模式,并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村民与加工园区企业签订枸杞供销合同。在关伟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全村110多户枸杞种植户与加工园区企业签订了供销合同。
得到群众的认可,是关伟每天骑摩托车驻村坐班的动力。为方便群众办事,中午下班时间关伟并没有选择回乡里食堂吃饭,而是自己在村文化室简单地做些饭吃。有的村民主动邀请他到家吃饭,他都婉言谢绝了。“我们下村干部,要为群众办实事,不能麻烦群众,能自己解决的事要自己解决。”关伟说。“整天在村里办公,会影响乡里的工作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关伟很肯定地说:“不会。我们下村干部都会提前安排好乡里的各项工作,如果在实施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遇上紧急情况,我们可以马上赶过去。”
谈到在村里办公和乡里办公的不同感受,关伟说:乡镇场干部到村里办公,“ 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群众不出村就能把事办好。群众有问题都会到村文化室向‘第一书记’反映,大家接触得多了,就像一家人一样,很多矛盾都能得到及时的化解。”“非常感谢‘第一书记’帮忙调解,保护我的权益。‘第一书记’是我们的贴心人……”6月23日,精河县城友谊北路3号1栋地下室业主李某顺利拿到3000元赔偿金后,向精河县精河镇副镇长兼精河镇团结社区“第一书记”刘宏斌表达谢意。
6月11日,李某楼上一家餐馆老板不慎将李某电脑店里的下水管道捅破,致使店内的电脑、打印机、纸张等被污水污染损坏,双方为此产生纠纷。刘宏斌参加社区晨会时了解到这一纠纷案后,立即与社区干部组织县住建局、镇司法所及居民代表到现场进行调解。在大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最终双方达成协议。
自开展乡镇场党政副职到村队、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坐班以来,精河县“第一书记”共接访群众4655人次,协调贷款3755万元,调处矛盾纠纷95起,解决信访案件17件,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545件。“选派干部下村挂职,探索建立乡镇场党政副职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坐班工作机制,目的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让干部到农民身边去,与农民交朋友,帮农民办实事,让群众身边有干部,干部心里有群众。”精河县委书记尤占军说。 (记者/陈 晨通讯员/宁桂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