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但是此时农村劳动力却大量的向城市转移,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究竟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同台共舞”?经过了7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现在如何,有没有找到一条有效路径?尤其是落后的武陵民族地区农村,这些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现在又如何?有没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搭造出一个舞台?结合武陵民族地区“四村”的调查,进行求证,同时为能谱写出一支华美的舞曲,而寻找一些新的“灵感”与“元素”。
[关键词]: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
为了真实了解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及为了寻找一条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和谐共舞” 的可行性路径。本人于2012年7月2日至16日,对武陵民族地区的湖北省巴东土家族自治县野三关镇辖下的“四村”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地调查。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对当前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宏观的研究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它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事实的例子。
野三关镇人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所以野三关镇是一个劳动输出大镇,每年近万民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同时野三关镇地处武陵地区,又是民族地区,所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在武陵民族地区都具有代表性,此次调查选取的“四村”,也是武陵民族地区最普通、最典型的农村。这“四村”分别石桥坪村、金象坪村、冯字坪村、杨家湾村,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分别选取了两个发展较好和两个发展较差的村,其中石桥坪村、金象坪村发展较好,冯字坪村、杨家湾村发展较差。现将调查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武陵民族地区“四村”的村情和新农村建设的概况以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石桥坪村
(1)、石桥坪村的村情
石桥坪村位于清太坪风景长廊起点,毗邻恩施清江画廊旅游区,平均海拔1100米。石桥平村耕地面积为1038亩,山林面积为5500亩,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较丰富。全村通车总里程28公里,交通相对便利,但无国道及高速贯穿全村。石桥坪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职业和养殖业,其中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在该村总经济收入中占1/3,2011年人均年收入为4500元,全村有八个村民小组,352户,1252人,但有五保户3人,贫困户18户51人,低保10户26人。全村有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还有17家企业,其中大多属于“回乡创业”。石桥坪村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人文景观的邓玉麟将军陵墓,又有自然景观的天生石桥、地下宫寨、六郎山峰、龙桥河流、异样树、石门三洞共七个景点,加上丰富土家文化资源,全村90%是土家族,传承了土家特有的民族文化,例如土家的撒尔嗬,摆手舞,舞狮子、山民鼓,采凉茶,鼓儿车等。目前石桥坪村成立了“巴东石桥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旅游业正在大力开发中。
(2)、石桥坪村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石桥坪村整修道路13公里、硬化道路4公里,全村通车总里程28公里,入户率达到98%,相对当地其它村,交通教便利;全村现有路灯36盏; 349户用沼气;80%用自来水;建成民族广场、村民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全村八个小组已有七个小组连接网络,网络覆盖率达到88%。全村有75台电脑,其中政府支持的有十几台,剩下的全部是老百姓自己买的。手机信号覆盖率100%,家家户户都有手机,全村已有移动电话980余部。全村各类机动车辆多达142台,其中轿车22台。
(3)、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石桥坪村2012年外出务工总人数为150人,其中男性123人,女性2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11.9%。大多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高中学历较少,其中多数从事体力劳动。
2、金象坪村
(1)、金象坪村的村情
金象坪村位于野三关镇南部巴鹤公路,海拔800—1200米之间,距镇政府9公里,交通相对便利。无国道及高速贯穿全村。全村耕总面积9.3平方公里,山林8956亩,耕地面积1935亩,自然资源丰富,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蔬菜、大豆、魔芋、银杏等。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412户,总人口1488人,有贫困户40户113人,其中五保3人,低保12户28人。目前全村有集体经济两项,一是有规模面积为134亩的茶园;二是面积为100亩的鱼塘,都被以承包到农户,每年上缴租金及部分利润,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每年1万元,村里还有2家企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450元。金象坪村到现在还没有开发土家族文化,本村的文化资源正在挖掘中。
(2)、金象坪村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金象坪村2010年完成了八、九、十三个组公路的基本建设,2012年完成一、二、三、五、六组的碎石路铺设;目前还有两个组的公路未铺碎石;金象坪村电力设施比较完善,近几年增加了多台变压器,村里的五保户都给安装了电表,用上了电;金象坪村有一个村级中心卫生室,一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以及村委会办公室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还修建水塔2座;现在电视手机家家都有,电脑用户占村总户数的20%,而且全村共有轿车13辆、货运车10辆、三轮农用车38辆、两轮摩托车87辆。
(3)、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金象坪村2012年外出务工总人数为184人,其中男性164,女性占20,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12.4%。大多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高中学历较少,其中多数从事体力劳动。
3、冯字坪村
(1)、冯字坪村的村情
冯字坪村属于高山地区,海拔1100—1400米之间,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位于野三关镇政府西南6公里处,东接野三关镇青龙桥村,南邻清太坪镇二里坡村,西交白沙坪村,北和野三关镇平坦接壤,距巴鹤公路三公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国土面积4.92平方公里,耕地787亩,山林面积6030亩,林木资源丰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55户,507口人,有低保户18户,33人,其中五保户2人,贫困户63户,198人。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约218000公斤,人均约占400公斤,经济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约2000元,全村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农户63户。目前冯字坪村无集体经济,主要产业是牲猪、山羊的养殖,年出栏商品猪近210头,山羊近250只,二是魔芋的种植,三是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冯字坪村地处土家族地区,但是由于文化资源开发意识较弱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土家族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形成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组织。
(2)、冯字坪村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冯字坪村有村级公路2.73公里,但是目前仍有2个小组未通公路,其他5个小组也有部分农户未通公路,而且所通的也只是砂石路,还没有实现道路水泥硬化;冯字坪村现有供电台区3个,加之本村山大人稀,较偏远地区的农户存在严重的供电不足,照明条件差;冯字坪村现在依然没有村级医疗卫生室,也没有村委会办公室以及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冯字坪村建有沼气池18口,分散供水饮水池29口,但是饮水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冯字坪村电视虽然基本普及,但是由于接受方式老化,收视效果不佳,冯字坪村虽然开通了网络,但是全村的电脑仅仅只有几台,这也不利于村民信息的收集,从而影响村民的致富。
(3)、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冯字坪村2012年外出务工总人数为74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13人,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14.6%。大多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其中多数从事体力劳动。
4、杨家湾村
(1)、杨家湾村的村情
杨家湾村属于高山地区,海拔1100—1300米之间,山多地少,交通比较落后,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04户,681人,劳动力有425人,其中五保户5人,贫困户71户,221人。全村耕地面积为876亩,山林面积为5237亩,自然资源丰富。目前,杨家湾村没有形成产业的企业,村里只有较大的两个个体户,分别是生猪养殖和魔芋种植。全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魔芋、土豆、玉米、烟叶等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
(2)、杨家湾村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杨家湾村贫穷落后,杨家湾村新农村建设几乎还没有起步,大多数建设然是一片空白的状态。
(3)、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杨家湾村2012年外出务工总人数为108人,其中男性81人,女性2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16%。大多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其中多数从事体力劳动。
以上是“四村”的村情和新农村建设的概况以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可以比较发现这四个村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石桥坪村、金象坪村综合发展较好,冯字坪村、杨家湾村综合发展较差。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石桥坪村和金象坪村明显比冯字坪村、杨家湾村发展进程快,无论是农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休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劳动力转移方面,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这四个村都存在相似性,都主要从事建筑、务工、挖矿及其他职业等,其中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非常少,学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高中学历较少,年龄多在20至50岁之间。在这四个村的经济结构中,由外出务工创造的经济收入几乎占到各村总经济收入1/3,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近80%。的确这四个村和中国广大的农村一样,通过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确实也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方面起着的积极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转移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农村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助于调整农业的不合理结构,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还有助于加快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的进程,缓解农村劳动大军的就业压力,为农村的社会稳定提供了保证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这四个村外出务工人的比例分别是11%、12.4%、14.6%、16%,由于目前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呈现出“回归”现象,很多农村外出务工的比例与若干年前相较之,上升幅度变小甚至出现了略微下降,这也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回归”理论的主要依据,但是结合四个村近三年的数据,仍然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从综合发展程度来看,外出务工人数较少的农村反而发展较好,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农村反而发展较差,从四个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来看,外出务工人数较少的石桥坪村、金象坪村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反而发展较快,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冯字坪村、杨家湾村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反而发展较慢。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在本人看来绝非偶然,这其中必然存在关联,而这种关联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从中找出规律,然后找到一条新的解决路径,最后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同台共舞”谱写出一支优雅华丽的舞曲。
从上述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农村带来的不利影响,四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外出务工多的发展较差,外出务工少的反而发展较好,这也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二重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今农村,这种单一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也在逐步显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不利影响,进而从这些不利影响的背后找到其之间的联系,最后寻找到新的路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或者说是“打工”,最初的动因是源于经济层面的需要,然而打工又不单单是个经济活动,随着打工行为的持续与扩展,打工行为本身也有了诸多超出于经济层面的影响。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削弱了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同时也造成农村人财物的流出,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困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新农村的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人的再生产,然而,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者转移到其他地区,农村留下的人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新农村的建设靠这些人显然是不能完成的。这些民族地区多处于老、少、边、穷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较差,自身的发展能力有限,加之,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造成新农村建设的劳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导致了该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新农村建设的差距不断拉大。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首先,新农村的农业需要人,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以非农收入为主,农业则只是副业,农民就不可能精心经营农业,势必造成土地的产出率不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此次调查的四个村,地处山区,人多耕地少,对农业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是如果是一些平原地区,一些粮食的主要产区也是如此,那么这将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其次,新农村的公共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比如农村道路的修建、硬化,农田水利的修建,农村公共服务实施的修建等等,这都需要的大量的人力,但是由于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这大大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本,也迟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这种现象在四个村都存在,甚至还出现了比较极端的例子,农村的治丧、抬丧难以找到人,因为中国农村特殊的风俗文化,这恰恰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村里缺乏劳力而带来的一种现象。最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也需要人,因为文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没有文化的繁荣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次调查的四个村,都属于土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家文化,但是由于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而原先土家文化的传承人又慢慢老去,就造成了农村没人学习和继承这种古老传统优秀的文化,尤其是年轻人,这就使得土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人才断层”的危险,也直接关乎到民族文化的兴衰。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看,新农村建设需要人。
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人,更需要大量的精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使得部分农村人口城市化,而这批人也是农村的精英,他们恰恰是农村中掌握较多资源的人,这个在冯字坪村、杨家湾村表现的更加突出,村里仅有的几户经济条件好的都住到县城或者镇上了,留在村里的人都比较贫困,而石桥坪村、金象坪村经济条件好的大多回乡创业,为本村提供了较多就业岗位,也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从而直接支持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的精英城市化,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城市化过程也是农村人力、财力、物力流出农村的过程,在人力、财力、物力流出的农村,尤其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新农村建设更令人忧虑。
2、一些“不沾土”的价值观念对“土里土气”农村的冲击,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在“打工潮”的席卷下,农村和农民难以恢复到以往那种平静安宁的生活状态中去,农民因为打工而日渐认同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从而也更加向往那种“不沾土”的生活,所以不论是走出农村还是留在农村,人们似乎都变得“不满足、不安分”起来,这个时候“土里土气”的农民,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在进行一场“革命”。
农民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当然是受农村当地资源环境的限制,农业收入有限,生活比较贫困,迫于生活的压力才选择外出谋生。虽然外出打工收入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和在家务农相比较,却要高很多。这也是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的最根本原因。尽管在外务工也非常辛苦,无论是工厂、企业、还是工地,但是这些人在工作时间以外,也会有较多的空余时间,这个时候城市的优越性就显现了。城市为他们提供平台,丰富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也打动了这些人的心,尤其是较为年轻的打工者,他们更加青睐这样的生活,所以当他们把这些当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从此他们很难放下城市的生活,再加上城市与农村相较之拥有的现代与时尚,所以这些打工者也不想再回到农村,尤其是在年轻的一代打工者中非常普遍。尽管最终可以留在城市的人都是这批人中的精英,但大多数打工者还是要再次回到农村。就这样带着对城市的失落,但又带着城市“气质”的打工者回到了农村,较为“前卫的思想”也随之向农村社会全方位渗透,相对封闭的农村开始解体,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被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和文化上越来越边缘化,农民主体性逐步丧失,并由此带来农民普遍的无力感、无根感和焦虑感。在社会宏观背景发生变化的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这不是一个利好消息。这种心理,这种价值观念的“撕裂”会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时,肯定会体现在其行为上。在此次调查中,对四个村曾经在外长期务工的12位农民进行了采访,而当这些长期在外务工的人重新回到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价值观念调适的过程,在调适过程中感到痛苦和迷茫,这种不安定的心态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间接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处于这样的一种痛苦中,农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农村建设中去,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理会挫伤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在采访中更有甚者因为在城市里长期的生活,而对于农村生活毫无兴趣,所以曾经自暴自弃,或者只安于现状,不愿去积极的改变,如果这样的思想在农村蔓延,那么农村将非常危险,尤其是相对落后闭塞的农村。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外出务工接受外面世界的熏陶,接受外面世界的思想价值,这些都导致了农民思想价值观念的波动和变化,这些波动和变化在没有得到积极的教育和引导,都可能会打击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重性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二重性,劳动力的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论是经济发展方面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的转移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也开始逐步显现。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些社会问题。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而农村剩下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就产生了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此次调查的四个村,其中留守妇女的情况如下:石桥坪村有留守妇女26人,占整村女性总人数的4.2%,其中30岁以下2人,30—40岁7人,40—50岁17人;金象坪村有留守妇女34人,占整村女性总人数4.7%,其中30岁以下1人,30—40岁25人,40—50岁6人,50岁以上2个;冯字坪村有留守妇女35人,占整村女性总人数的15%,其中30岁以下6人,30—40岁20人,40—50岁9人;杨家湾村有留守妇女女23人,占整村女性总人数的7%,其中30—40岁12人,40—50岁6人,50岁以上5个。从这四个村的留守妇女情况可以看出,石桥坪村、金象坪村留守妇女相比较冯字坪村、杨家湾村要少,直接的原因就是石桥坪村和金象坪村外出务工的人少与冯字坪村和杨家湾村,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值得深思。
除了农村留守的问题,近些年来,“光棍组”、“光棍村”这样的词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民族地区,本身地处山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条件尽管有所改善,但是相对其他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年轻人的外出打工,尤其是女青年,而这些女青年大部分在打工期间恋爱、结婚,并可能在外面定居,而不会回到原本自己离开的农村,就算是回到农村的女青年,由于在外面世界的接触,她的思想、价值观都可能会发生一些转变,比如看重物质条件,看重家庭背景,而忽视个人感情等,再加上男青年由于受自然条件、地域条件、生活条件和个人条件的限制,就导致了恋爱难,结婚难,随着这样的情况的增多,“光棍组”、“光棍村”就真的有可能出现。在这次调研的四个村中,其中适龄未婚情况如下:石桥坪村适龄未婚总人数为53人,其中男性未婚总数为50人,女性3人。金象坪村总共有适龄未婚青年52人,其中男性未婚总数为44人,女性8人。冯字坪村适龄未婚青年总数为23人,其中男性未婚总数为20人,女性3人。杨家湾村适龄未婚总人数为48人,其中男性未婚总数43人,女性5人。从这四个村来看,适龄未婚的大多数是男性,造成这现象的除了原本农村社会的男女比例失衡,经济条件差,自然条件差等因素以外,还有个因素就是农村的女青年都在外出打工的时候恋爱,结婚,不再回到农村了,这就更加使得农村男青年结婚难,实际上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例如农村离婚案件的增多、农村养老问题难、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多等等,虽然这些问题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产生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是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总之,如何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妥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
三、遏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不利影响的几条路径
武陵民族地区的农村,在一直非常倚重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这一模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又该如何施展?有没有可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搭造出一个舞台?又有没有可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谱写出一支华美的舞曲,继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同台共舞,和谐共舞”呢?结合武陵民族地区客观条件以及“四村”的调查结果,认为可以从这几个路径着手。
1、加快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抓手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这既可以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又可以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可以有效的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民之所以外出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的非农就业机会不足。因此,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这样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民“不离乡不离土”,这样既可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又可以充分实现农民的就业,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业,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石桥坪村就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高山蔬菜、乡村旅游、农家乐、砂石砖厂等等,而杨家湾村就可以大力发展魔芋种植、魔芋加工、生猪养殖等等。同时,农村自身也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比如引进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一些资源特色鲜明的企业等等,石桥坪村个体户加企业有17家和金象坪村集体经济2项,企业2家,企业给两村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这样可以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从而达到既实现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又有效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这也是这两个村较之冯字坪村和杨家湾村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大力倡导“回乡创业”、“本地创业”,实现农民的“离土不离乡”。
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工业的发展,使得农民从农业的过密化生产中脱身出来,他们“离土不离乡”,就业和收入来源实现了多元化。后来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沿海经济的发展,带来新一波农民脱离农业的高潮,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入沿海或者大中城市务工、经商。直到今天,中国农民脱离农业进入工商业的速度及数量都是惊人的。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和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来吸引外出的年轻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回乡创业”、“回乡就业”,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国家政策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 优惠和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来予以扶持。回乡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其他人就业,这就使得农民不用外出,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样既有工作,又离家近。此次调查中就接触了这样一群人,有办食品加工厂的,有办砖厂的,有开农家乐的,有开店的,有经营吊机的,又跑运输的,有经营土家特产的等等,这些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各级政府都应该重视“回乡创业”,并鼓励“本地创业”,确实履行其自身的职能和义务。
3、坚持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建设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优雅的舞曲”,必须坚持演奏。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同时近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一种“回归”,就是目前外出务工的比例较往年增幅降低,此次调查的四个村,从2010年至2012年近三年的外出务工人数分别是,石桥坪村140人、148人、150人,金象坪村155人、160人、184人,冯字坪村90人、105人、110人,杨家湾村92人、96人、103人,综合看这组数据,较多年前外出务工人数比例增幅减少,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甚至有些地区近几年外出务工比例的开始下降,并且今后也将成为趋势。这一趋势恰恰说明了小城镇建设的成效,所以应该坚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业,也就不会出现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例如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同样这些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也为农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也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等方面的资源,这对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建设又带动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共舞”。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农村小城镇建设,地方乡镇政府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小城镇投资、就业的外部环境,采取多样化措施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或者就地就业,以此加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这样既可以实现乡镇的城市化,又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四、野三关镇是武陵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先行者
野三关镇是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大西南的陆路咽喉,恩施州的东大门,巴东江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集镇所在地海拔1100米,东距宜昌市中心168公里,西到恩施州府157公里,东北至巴东县城94公里,东南到水布垭水电枢纽工程27公里。镇区正好位于318国道经济带,巴鹤公路经济带和榔水公路经济带的金三角地区。正在新建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和“忠武”天然气管道分别经过集镇规划区。沪蓉西高速公路在镇内设有服务区和出入口,宜万铁路设有县级火车站这些都是野三关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镇辖76个村(居)委会,19408户,65958人。集镇常住人口2万人,规划区15平方公里,分为商贸区、工业园区、居民小区等片区,目前集镇供电、道路、邮政、电信、市场、网络、金融、环卫、医疗、广电、文教等公共基础设施齐全。野三关镇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可以大力的发展旅游业,因为野三关拥有丰富旅游资源,镇内有亚洲松王-巴山松,树中奇观-五样树,山寨奇景-天生大石桥,地下乐园-鸳鸯洞,悬棺-棺木岩,悬崖稀树-白皮松,万亩森林公园-铁厂荒,高险峻观-高阳寨等自然景观,还有领袖小居-劝商楼,土家风情-义门村,大主跨世界第一的高速公路泗渡河特大桥,13.8公里的野三关隧道,辛亥功臣邓玉麟墓、历史亭阁劝农亭,故县坪旧衙遗址,庙包革命烈士墓等人文景观,同时,野三关属于土家族地区,具有深厚的土家文化底蕴。所以,野三关镇可以走一条“以旅游业为抓手、商业与工业共同发展”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野三关镇除了相比其他乡镇拥有自身独特而又优越的条件以外,同时野三关镇的党政领导人都已经关注到了这个方面,并和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对野三关镇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并已经开始实践,现在的野三关镇就是走在这样一条大道上,只要继续坚持这条道路,相信野三关镇的小城镇建设一定会实现,而野三关镇的新农村建设也将走在同地区其他乡镇的前列,这也为武陵民族地区其他地方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性的路径。
总之,相信只要以上几条路径得以坚持,那么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最后,终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共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