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献计本站 >>献计本站 >> 新农村建设 >>正文
毕节试验区“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
2013-5-4

【摘要】毕节试验区是现实的需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推动,以及在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启发下的产物。毕节试验区自建立之时,就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建设产业。毕节试验区在具体的实践中,各种工程、项目纳入试验体系,并通过寻求多方的参与,在所要求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改革经验,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宏观、微观发展模式。理性地思考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模式”,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字】毕节试验区 发展模式 启示

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立,既是当时毕节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八十年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二十年来,毕节试验区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改革经验,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宏观、微观发展模式,总结、思考这些经验和模式,对促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毕节试验区成立背景
1、现实的需求
1985年4月,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报道了毕节地区海雀村的贫困严重情况,他写道: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3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当时的毕节受到三大问题的困扰:(1)经济贫困。是全国最贫困片区之一,1985年国家划定贫困县时,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1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78公斤;8个县中有毕节、大方、织金、纳雍、威宁五个县被划为国定贫困县,赫章县被定为省级贫困县;共有贫困人口412.28万人,占同期农业人口的80.83%,其中,6个贫困县有贫困人口372.54万人,占6县总农业人口的91.92%,被国家划入乌蒙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2)生态恶化。1987年,森林覆盖率仅占8.9%,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侵蚀模数高达4927吨/平方公里,裸石山地已达230多万亩。(3)人口膨胀。1962年至1983年,毕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0.33‰,高出全国同期9.19个千分点,1985年全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48%。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喀斯特地区特殊条件导致了毕节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这就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统筹解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路子。
2、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推动
中国的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新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遇到农产品统派购、粮食流通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改革就会有中断的危险。1987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5号文件。这是中国改革进程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地方在总结经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经过批准,建立综合改革试验小区。区内可以突破现行的政策和体制,封闭运行,成功经验经中央认可后推开,这使得建立毕节试验区成为了一种必要,也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
3、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启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为毕节试验区建立提供了指导思想。
同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初步形成,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体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而且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提供思想启发。
二、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模式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就是要解决三大问题,探索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试验区自建立之日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建设产业,所要求的政策支持,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将各种工程、项目纳入试验体系,寻求多方参与,创造出大量具有借鉴意义的微观发展模式,总结试验区的发展模式,如下图所示。
1、指导思想
整个试验旨在加速开发脱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这一根本目的,采用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逐步实现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
2、两大目标
一是要针对全地区有三百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二是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
3、三大主题
即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十个主体产业群
即烟草、畜牧、酿造、果和茶、药材、煤炭、冶炼、化工、建材、旅游业等十个产业。
5、多个工程和项目
包括小额信贷、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3356工程、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生态建设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荒山开发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
6、多个微观发展模式
20年来,试验区形成了多个反映三大主题的微观发展模式,如“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铺毯子,大田种谷子,山下抓票子”的“五子登科”模式,韦寨村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咕噜河废水处理站运行模式,金沙县桃园乡“人口土地制度建设”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的草海模式,等等。
7、八项政策支持
试验区建立时,就获得包括农副产品购销、补贴和专项资金、财政税收、金融、外经、劳动工资、计划管理、政治体制改革等八项政策支持。
8、多方参与
二十年来,包括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东部对口帮扶城市、企业、国内外基金会、个人等多方参与到试验区建设中,为试验区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
三、毕节试验区发展模式的意义和启示
1、是科学发展理念的萌动
试验区坚持围绕“三大”主题,大力推进改革试验,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了探索,它针对全区贫困问题,把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问题作为目标,代表试验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强调要实施“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效益差距,探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协调人口、自然、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对比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毕节试验区原始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是科学发展理念的萌动。
2、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探索
二十世纪70年代,当日益突现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时,罗马俱乐部成员所著的《增长的极限》运用麻省理工学院学者提出的全球模型,对影响人类发展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最终确认决定和限制全球增长的五个基本要素——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他们得出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以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100年中发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在反思“增长论”带来的“恶果”,为“定义”、“概念”争论不休,还没有清晰的内涵时,毕节试验区已经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正、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模式。
3、是对和谐社会的前期探索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试验区改革是一场为缩小差距的改革,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它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它为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改革,能使社会安定有序,它为解决“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问题而建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毕节试验区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期探索,实践证明,它也为贵州和谐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4、为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反贫困”新路
毕节面临的三大问题,不仅集中体现了贵州岩溶山区的贫困特征,而且也体现着其他同类地区的贫困特点:人口膨胀、生态恶化、文化教育落后、封闭、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互相交织。借鉴反贫困理论,毕节试验区改变传统的“救济式”扶贫为开发扶贫,积极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条件,着重开发种植业、养殖业、特种经济林产品、特色生物制药、特色旅游,以产业化来带动农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新的“反贫困”路子。
5、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人类社会走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后,经过了使人类获得与大自然交换而生存发展的农业文明又进入了使人类向大自然攫取财富,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面对生态的危机,社会的失调,生存的压力的情况下,又走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而当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迈向生态文明的大道上高速前进的时候,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却还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道路上步履蹒跚,或在工业文明中彷徨徘徊。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就是为毕节、贵州、中国,乃至全世界欠发达的地区,探索一条实现农业产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新路子。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