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和谐村庄 >>和谐村庄 >> 巾帼女杰 >>正文
海南女杰谢飞逝世享年101岁
2013-6-9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公安部咨询委员,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谢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谢飞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谢飞原名谢琼香,1913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1927年2月加入共青团,同年8月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文昌县溪尾、湖山联区区委委员等职。1928年10月后,被广东省委机关派往香港、新加坡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后在福州、厦门中心市委工作。1934年5月调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机要秘书。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月,受中央委派陪同刘少奇同志重建北方局并任秘书。1937年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4月后,任鄂豫皖区党委候补委员,舒无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苏南区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四军余上独立营政委,华东局驻大连办事处处长,东北局特委委员等职。1950年1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文化大革命”中蒙冤入狱。1979年12月后,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顾问、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2000年2月离休。

  谢飞是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谢飞年谱

  1913年2月3日出生于海南文昌湖山,原名谢琼香。

  1926年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台师范前身)。

  1927年2月加入共青团,同年8月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夏在新加坡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马来亚共产党中央机关。

  1932年2月回国在福州、厦门中心市委从事机要文秘工作。

  1934年初调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治保卫局工作。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30名女红军之一。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在瓦窑堡与刘少奇结婚,改名谢飞。

  1936年1月至1937年先后在中共北方局所在地天津、北平、太原等地协助刘少奇工作。

  1937年12月回延安,入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两年。

  1938年与刘少奇前妻所生儿女刘允斌、刘爱琴共同生活了近一年。

  1939年4月至1944年,先后到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担任过区党委委员、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特委委员、宣传部长兼江南社副社长、党训班主任、地委委员、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兼新四军浙东纵队余上特务营(独立营)政委等职。

  1945年,身为浙江省余上(余姚与上虞两个县)县委书记兼特务营政委的谢飞领导600名指战员先后与日伪军作战数十次,屡打胜仗,被群众亲切称为“谢团长”。

  抗战胜利后任华东局妇委会常委兼组织部长、华东局驻大连办事处处长、东北局特委会委员、东北纺织工业部职工学校校长。

  1949年4月到北京,任华北革命大学三部副主任。

  195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一边参加夜大学习,两年读完夜大全部课程。

  1953年考取人大法律系研究生,主修法理、宪法和国际法等课程。

  1956年研究生毕业,次年2月被任命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

  1968年3月,因刘少奇“问题”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但她坚持真理,宁死不屈。

  1973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被释放,结束了5年多的牢狱之灾,不久下放北京郊区公安部农场劳动。

  粉碎“四人帮”之后,于1979年12月复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后改任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顾问。

  1980年任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后任中国法学会理事。

  1983年至1993年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退居二线,任公安部咨询委员至今。

  2000年9月离休。

  长征英雄 海南女杰 永远的怀念……谢飞花谢花飞

海南女杰谢飞逝世享年101岁 曾是刘少奇夫人
这位“长征英雄,海南女杰”的百岁人生,实在是一部传奇。

 

  十四岁入党小琼香敢和男生比高低

  海南岛,风光旖旎,地灵人杰,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谢飞,便是其中一个。谢飞,1913年2月3日出生在海南岛文昌茶园村,原名谢琼香,小名么尾。“么尾”在海南话里指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她上有四个姐姐三个哥哥。

  谢飞从小活泼好动,5岁就帮家里干活,放牛割草;她性格倔强好强,爬椰子树、荡秋千、站在牛背上过桥,她敢于和男孩子比高低。

  1926年,13岁的谢飞以优异成绩考上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琼台师专。在初中部,她是年龄最小的女生,但她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妇女解放协会、学生会等进步组织。1927年2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谢飞才十四岁。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海南。谢飞与三哥谢冠洲等回到乡村,创办妇女识字班,组织农军,宣传和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她当上了区妇委书记。1928年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谢飞转移到了当时广东省委所在地香港。从此,谢飞离开了家乡,走上了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北方局小红楼见证谢飞与刘少奇爱情

  离开海南后,谢飞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福州、厦门等地从事地下党组织的保卫工作。1934年被调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治保卫局工作,10月便随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谢飞与战友们用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到达陕北后,22岁的海南姑娘谢飞,迎来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婚姻。对丈夫刘少奇,谢飞说,早就听过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到中央苏区后,听过刘少奇作报告;长征途中,两人才真正接触,互生爱慕之情。在邓颖超等人的操持下,他们在陕北古镇瓦窑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毛泽东、周恩来和李维汉等十多位中央领导前来道贺。谢飞这个名字就是那时改的,不过人们还是习惯地叫她“阿香”。

  新婚不久,谢飞夫妇便根据党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乔装打扮,辗转到了天津。当时刘少奇是中共北方局书记,领导着华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理万机。妻子谢飞则身兼数职:任北方局机要秘书,协助刘少奇工作,保管党的机要文件;当家庭主妇,照顾刘少奇的生活,保护刘少奇的安全;当交通联络员,与有关人员秘密接头,传送情报文件。

  有人说,在天津的这近一年,是刘少奇与谢飞作为夫妻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一段日子,因此,位于天津市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那座中共北方局的红色小楼应该是他们爱情的重要纪念地。

  “文革”中,林彪、四人帮一伙诬陷刘少奇在主持北方局工作时叛变革命,要谢飞作伪证。当时谢飞与刘少奇分手已20多年,作为夫妻他们缘分已尽,但在原则问题上岂能颠倒黑白!她的回答始终都是:刘少奇同志没有被捕,更没有叛变革命。为此,谢飞经受了5年多的牢狱之苦。

  是革命功臣但没有官位意识

  1949年10月1日,谢飞和她的战友们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她亲眼看到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到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为了这一天,谢飞有十几位亲人先后被反动派杀害,在海南老家的房子也被敌人烧了三次。

  谢飞是一位革命功臣,但是没有官位意识,她依然保持一名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她热爱学习,喜欢实干。她深知要建设新中国,光靠战争时期的经验是不行的,要学习新的知识。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她一面担任专修科主任,一面上夜大,刻苦学习文化。1952年,她39岁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四年后毕业,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负责教学工作。

  1957年1月1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员,毛泽东拉着谢飞的手,亲切地与之交谈,新华社记者侯波按动照相机快门,摄下这历史瞬间,这张照片至今挂在谢老家中客厅。

  谢飞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恢复人身自由;1978年彻底平反恢复组织生活;1979年重新回到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岗位上。当时已66岁的她再一次将个人恩怨得失抛至脑后,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法律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直到1984年退居二线。

  海南女儿钟爱海南 多次回琼谋发展大计
青年谢飞
青年谢飞
新四军时期谢飞(前排右一)与战友
新四军时期谢飞(前排右一)与战友

  谢飞是海南人,她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谢飞多次回到海南,或考察调研,或探亲访友,或参加海南举行的重大活动:1987年纪念琼崖纵队成立60周年大会、1988年海南建省的挂牌仪式、1993年在海口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上,都留下了谢飞的身影。1997年,84岁的谢飞在文昌老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谢老的侄孙谢源潭回忆说:“1997年春节回来,她在家乡住了两夜,与大家聊天,谈生产啊生活啊,非常高兴。”

  邻居谢渊群用海南话介绍:“1997年回来过两夜,看琼剧,吃文昌鸡,与我们全家照相,说话是半咸淡半咸淡,也讲海南话也讲普通话,跟我爸他们说个不停,爱吃三层肉,啥都吃,特别爱吃鸡屁股,叫人切了个大大的鸡屁股吃。”

  作为海南的女儿,谢飞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时常为海南的发展出力,希望把海南建设得更加美丽。她曾满怀深情地说道:“海南啊建设好是有希望的,而且可以说是大有希望的。海南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所以我们年轻这一代要继承革命的传统,不管多少困难都要想办法来解决,何况现在胜利几十年,解放几十年了。一个不大的岛上,人口才几百万,希望海南人民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一切事业。特别是青少年,因为我是海南人嘛,希望他们好好学习,一定要从小就有爱国的思想,将来长大了要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祝海南的各方面的发展更好更快,我预祝海南各种事业都兴旺发达!”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谢飞再度忙碌起来:参加纪念活动,与老战友聚会,接待来访者;介绍她坎坷人生的书《长征女红军谢飞》由宋平题写书名,长征出版社出版。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组织家乡少先队员给她写信、派代表到北京慰问她,为她拍摄专题片,老人家非常高兴。当时已是93岁高龄的她,虽然记忆力和语言表达已衰退,但精神很好,面对镜头大声说出了“我是海南人”“我爱海南”等话语,还托养子谢冰代笔给海南省少先队员写了一封回信,亲笔签字。

  为弘扬海南妇女在革命斗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海南省妇联编辑出版了《琼崖巾帼英豪》一书,谢飞写道:“海南妇女曾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作出过巨大贡献和英勇的牺牲。23年红旗不倒,有她们一份伟大的功劳!”

  “我的长征走了三万五千里”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在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队伍里,有好几位海南人的身影:张云逸、周士第、庄田、谢飞、符确坚、云广英、林青、何畏……谢飞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经过严格挑选,21岁的海南姑娘谢飞与其他29名女战士一起随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当时她叫谢琼香,大家亲切地称她“阿香”。

  谢飞曾回忆道:“刚出发几天,我这不争气的脚老闹别扭。从天亮走到天黑,一双脚像灌了铅一样,沉沉欲坠,粗硬肿胀,举步维艰。走着走着就落在了后面,想坐下歇口气,可一歇就跟不上大部队,因此常受到责备。但是我从不泄气,咬着牙与战友们互相鼓励着走。”

  当时谢飞的身份是“工作队员”、“政治战士”,工作是“走前走后”。头一天晚上了解部队明天的宿营地,早起提前出发,插到前面到达目的地,搞到粮食,请好民夫,这就是“走前”。有时到达目的地,群众躲进山了,见不到一个人影,找不到一粒粮食。虽然完成了行军任务,却没完成工作任务,只能丢下背包,来不及吃饭,翻山越岭去寻觅躲藏的群众。好不容易找到几个老乡,费尽口舌宣传一番,说动他们为红军当民夫,待筋疲力尽领着这几个民夫回到宿营地,天已大亮,队伍早已出发了,又得拖着没有得到休息的双腿去追赶队伍,这就是“走后”。

  这一“走前走后”,每天就要多走一二十里路,一年下来多走的路就相当可观了。此外,还不可避免地要走许多弯路、回头路、冤枉路。所以谢飞说:“别人的长征是二万五千里,我们的长征,走了三万五千里”。

  谢飞曾回忆说,“最困难的是过雪山过草地,而我最困难的是过大渡河,我病了。”

  在过大渡河的前几天,谢飞就病了,天天发高烧,嘴唇泛起白泡,浑身无力,头晕目眩。但她咬着牙,拄着拐棍,紧跟着队伍。好不容易来到了泸定桥头,一看,不禁头昏眼花,浑身发冷,双腿颤抖:只见脚下万丈急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被急流吞没卷走。谢飞凭着惊人的毅力,咬紧牙关,闭上双眼,屁股坐在临时铺的桥板上,双手紧紧抓住铁索,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一百多米的铁索桥,她用了半个多小时才艰难地挪了过去。

  谢飞所在的干部休养连虽然是一支由老同志、女同志和伤病员组成的特殊连队,但照样要自己筹粮。

  一次,谢飞的目光无意间透过楼板的缝隙,看到下面牲口圈的粪堆上有一小堆东西,仔细一瞧,原来是麦粒。3个姑娘见状,跑进牲口圈里,几双灵巧的手在臭不可闻的粪堆上扒来扒去,像鸡啄米似地寻找着麦粒,一阵阵臭气熏得她们直皱眉头,可是谁也顾不得了。不长时间,就捡了两三斤。

  幸运的姑娘们就像捧着战利品一样捧着沾满牛粪的粮食来到河边,一遍遍冲洗,直到闻不出一丁点儿粪味。她们把洗好的麦粒放到锅里去炒,麦粒渐渐散发出香喷喷的气息,抓几粒一嚼,真是香脆可口。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