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0日國新辦舉辦的2013成都財富論壇發布會上,成都市市長葛紅林特別提出,成都市多年來重點推動技術工人的培養,注重提升進城農民具備在城市裡安家落戶能力,“讓那些農家子女能夠進入到就業的職工隊伍當中去”。這樣的話題在6月8日論壇一場關於“中國農村的新未來”的討論中,也引起了嘉賓們的共鳴。大家認為,中國農村要贏得未來,必須解決好“錢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地該怎樣種”三大問題。
如何讓信貸資金低成本或零成本到農戶,從而讓農民獲得發展生產所急需的資金,是當前的一大難點。宜信公司首席執行官唐寧表示,國內許多偏遠地區的農戶需要資金並不多,通常隻要幾千塊錢就能找到發展機會,“但很多農民沒有資產,沒有擔保人,獲得貸款的難度非常大。”錢能否順利到達“神經末梢”,這是金融體系有無效率的體現。唐寧認為,新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給農村金融問題的解決拓展了思路,讓小額金融交易變得比以往經濟多了。
唐寧提出,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供給不匹配。諸如信貸、保險、支付、理財等業務,在城市覆蓋沒有問題,而在農村就是大問題。他表示,對於金融企業來說,投資農民第一次創業風險很高,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可以推進,但是“作為商業項目運作,難度大、風險高”。他表示,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看來,更加關鍵的問題是給農民找到出路。他認為,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尤其需要降低農村農民的比例,推進城鎮化。他表示,要鼓勵農民去城市,去城鎮就業,應該打開城門,清理各種不合理的措施,一視同仁地提供均等化服務。此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有超前意識,著眼於發展趨勢來滿足未來需要,如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通信、電力以及集鎮基礎設施等。
劉漢元表示,農村經營是個世界性難題,未來趨勢是集中化發展。“要有適度規模,才能解決農民的脫貧等系列問題。以漁業養殖為例,目前全世界的漁業養殖中,4條魚有3條是中國人在養。”他表示,隻有提升規模和效率,才能在維持市場供應的同時,改變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