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生活在基层的农民,他要靠农活维持一家生计;作为村支书,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各种琐碎的工作。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2。这些都让他的写作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
他,就是黔东南著名农民作家肖春良。
他爱看书,他被《铁道游击队》《约翰克里斯多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吸引。
读着读着,肖春良有了表达的冲动,于是提笔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活。由于左眼只有0.2的视力,天色不好时,他爬格子得借助放大镜。
他白天上山干活,晚上秉烛写作。没有桌子,床铺就是写字台。写长篇小说《女人万岁》时,肖春良深怕把打好的腹稿忘掉,便在深更半夜放田水或调解纠纷回来,喝碗浓茶,坚持写下去,天亮了,便扛起锄头上山干活。到了冬天,一夜风雪把肖春良的脚手冻得冷硬,但他仍然坚持写。老伴心疼,深夜里拄着拐棍为他添衣发火。
1985年,肖春良的短篇小说《惶惑》在《黔东南报》刊出,并被评为当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此后,他的小说、诗歌、散文陆续问世,并得到有关行家的肯定。
肖春良的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灵感来时便立刻记下来。一日,他在犁一丘大田,牛走得很快,泥坯像翻书一样,肖春良心里陡然一亮,忙哇住牛,掏出本子,记下那闪现在眼前的诗句。
为了补充知识,肖春良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每年花300多元订中篇、长篇小说选刊。2005年,为了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他卖掉了家里的耕牛。事情感动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把卖了的牛赎回来。
在《我的文学》里,肖春良写道:“有那么繁重的负担,有那么繁重的劳动,有那么艰苦的条件,没瘾是坚持不下来的。”但这样做似乎太劳累,他不得不调整自己:农忙时写点小玩意,农闲时写点大东西。肖春良的另一个身份是镇远县江古乡马塘村村支书,村里的琐事多,他写作的时间更要靠挤。
20多年来,他就是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女人万岁》、中短篇小说集《清明》等。(赵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