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小燕在自己家养猪场楼上给孩子们补课。许恢毅 摄
|
 |
▲吴小燕在自己家的养猪场喂猪。许恢毅 摄
|
推开一扇用粉笔写有“闲人免进”的木门,走进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边墙上的几张挂图,对面的墙上钉有两排木板,整齐地摆放着100多本不同种类的图书和一些学习用品。墙角还有一排简易的课桌,每个用塑料瓶制作的笔筒上,都写有一个孩子的名字。小屋是用大块的水泥砖搭建的,砖缝清晰可见。唯一一块抹有水泥的墙面,代替了黑板。
这是吴小燕给留守儿童创办的图书室。楼下的养猪场里,时不时传来猪的叫声,100多头生猪就快要出栏了。吴小燕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执意回到老家养猪,并给当地孩子辅导功课,还创办了图书室。她用一年时间,完成着父母的心愿,也践行着自己的梦想。
2011年6月,作为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小燕被学院领导推荐到一家公司上班,同时自考交通大学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平时在家看书,每个周末到学校上课。”女儿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这让吴成何非常骄傲。但没多久,这种骄傲就化为泡影。
工作10多天后,小燕回到老家。“她说回来养猪,气得我两天都不理她。”在亲戚朋友面前,父亲吴成何一下子抬不起头来。
但小燕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女孩,以后成家立业,很少有时间能陪在父母身边。我回来养猪,一是多陪陪他们,二是要创业,创办微型企业,养‘绿色猪’。”小燕说。
一年后,第一批“绿色猪”将要出栏。然而,超过30元一斤的价格,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小燕原本还指望着这批猪出栏后,用赚的钱给自己创办的留守儿童图书室换个环境。
这间同样浸透了小燕心血的图书室,就在猪圈的上方。虽然只有10平方米、100多册图书,却成了附近孩子最喜欢的地方。
2011年,当小燕回到老家之后,发现当地的留守儿童特别多,便萌生了给他们辅导功课的念头。在辅导功课的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对课外图书有着强烈的渴望,“我带回家的书,他们也争着看。”于是,利用每周末回重庆的学校上课的机会,她开始到二手书市场去淘货。
2011年9月,养猪基本走上正轨后,小燕在一张A4纸上写了一份招生启事,张贴在街头的电杆上。“是想招几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我来给他们辅导功课。”小燕说,起初自己是有私心的,想通过辅导功课收取适当的费用,补贴家用。
很快,就来了五六个学生。“他们一般下午3点半左右到,先辅导做作业,再给他们出一些题。6点多回家。”但在收取报酬时,小燕发现很多孩子家里其实都很困难,于是,她把个别家长支付的费用,用在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上。“作业本,字帖什么的。”
孩子们做作业期间,小燕会在一旁看书。“学生对我看的书很好奇,做完作业,就缠着要看。”小燕知道,当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对课外书籍非常渴望。
除了来辅导的几个学生,一些家住附近的孩子,也慕名前来看书。“有些经常来的孩子,还可以把书借走。”
刚上初一的吴桂江和上二年级的弟弟吴建平,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开学前才会回来看他们。
9月2日,开学前一天,小燕在图书室召开了一次留守儿童的家长会,有10多名家长参加。“想听听家长们有什么好的意见。”但家长们除了感激,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吴桂江的父母特意赶来,只为看望给予了两个孩子诸多照顾的小燕。然后,又匆匆外出打工去了。
养猪,给孩子们辅导,创办图书室……小燕还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完成了本科专业全部16门学科的考试。“考试都是周末,早上去重庆,考完后坐晚上的火车回来。”在这期间,母亲覃淑兰便会帮女儿守在图书室。
回家一年多,小燕似乎每天都在忙。9月初,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小燕参加了当地的一家事业单位考试,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顿时,还未完全建成的图书室的未来,成了一个大问题。“去单位上班,是完成父母的心愿,但自己的梦想,养猪和图书室都不能放下。”
母亲劝小燕安心上班,把养猪的事情交给父亲,把图书室……后面的话母亲没有说出来,但小燕心里明白。
在母亲眼中吃得苦忍得住气的小燕,已经开始为图书室的未来打算了。“猪圈上面久了还是不行,我得另外租个地方。”由于上班后,不能每天回家,小燕正在物色一个可靠的志愿者,“平时她帮我照看着,周末我就自己来。”
小燕的梦想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