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取得迅猛发展,保费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保险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保险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六位,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与此同时,保险业依托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机制,积极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在保障经济、服务民生、促进就业、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特别是近十年,保险业秉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分享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大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加各类社会捐款累计20多亿元,捐建希望小学近500多所,捐资救助中小学生达60多万人,捐建爱心图书馆1000多所。回顾过去十年,是保险业改革发展成果最为突出的十年,是保险业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最大的十年,也是形成保险公益发展声势和行业特色的十年。
全行业浓厚的保险公益文化
初步形成
公益文化,是一份爱心,更是一种慈善风尚。保险企业作为商业企业,持续性投入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和品牌实力,还要企业自身重视和认同,乃至在行业范围内、在保险从业人员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公益文化。公益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洁净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更多保险人的善行义举叠加出来的强劲声音,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向前发展。近些年,业内由此涌现出了一批像林萍、黄颖、夏琛鼎等捐肝、捐造血干细胞员工,他们在言语和指缝间向社会传递着爱心慈善。截至目前,保险系统内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0万,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爱心支教、捐资助学,社区服务、宣传环保,义务献血、帮扶孤残等志愿服务,保险业正在从自身行业文化中,淬炼出独特的慈善文化和理念,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公益慈善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逐步构建
公益理念的升华必然催生出更趋专业的保险公益运作机制和模式,近些年,保险公益运作也呈现专业化、持续性、长效化的发展趋势。如很多保险企业内部设立从事公益活动的专司部门,为公司长期有序开展公益活动提供机制保证。行业协会建立了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各家企业和行业每年定期编写、定期上报、定期发布,服务社会公益成为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许多大型企业捐资设立了慈善基金会,如“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公益基金”、“国寿慈善基金会”、“人保慈善基金会”,以及安邦、友邦、生命、天安公司成立的“慈善爱心基金”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设立,他们依托“慈善基金会”的平台,致力于救灾、助学、扶贫等慈善活动。如中国人寿601628,股吧)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平安保险累计投入1亿多元,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专业化的运作,确保公益慈善事业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很多保险企业积极探索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长效机制,先后成立志愿者协会。如中国人保志愿者协会、阳光保险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众人寿公益协会等,吉林、苏州等地还成立了地方性保险志愿者协会或公益协会,他们将公益慈善理念推至企业乃至行业战略高度,用慈善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彰显保险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责任意识。
保险公益慈善载体和方式
推陈出新
有多少种爱的方式,就有多少种慈善的方式。随着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保险公益慈善的模式不断得到创新。
保险公益的创新首先来自于与保险业务的结合。比如“一元慈善”和捐赠保险。“一元慈善”就是凡购买或销售一份有效保险合同,保单持有者或营销员就自愿捐赠1元或相应额度作为善款,以传播保险背后的爱心。汶川地震后,一些保险企业为参与抗震救灾的一线人员,提供抗灾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同时还向山村教师、户外勘探队、中国维和警察及其家属等特殊职业人群捐赠保险。
保险公益的创新还体现在新媒体的应用上。2011年平安保险以网络发布会的形式,拉开了中国平安低碳100行动“绿公益”、“绿服务”、“绿创意”三大行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一些保险企业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汇聚人力、传播爱心。今年6月以来重庆、湖南地等旱灾严重,21所平安希望小学万余名师生出现饮水困难,中国平安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新浪、腾讯的“平安爱心公社”微博上发起了主题为“一次转发一瓶水”的公益活动,期间共计送出28.5万瓶饮用水,赠送了价值约40万元的雨衣、教辅书籍等。
此外,各公司结合公司文化、品牌特征等特点,通过明星效应、慈善晚会、慈善音乐会、爱心电影、广场演出、书画比赛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传递爱心,践行爱与分担。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人保积极参与“明星带你看世博”公益项目,并为所有参与世博会的灾区和贫困儿童提供了全面保险保障。泰康人寿更是与著名教授丘成桐联手创新性发起了“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打造“中国西屋奖”。新华保险(601336,股吧)支持举办的“2012美丽童行·大病医保慈善夜”,各界善心人士汇聚一堂,通过现场拍卖的形式共筹得善款800余万元。
公益慈善在重大灾难救助中
作用凸显
公益慈善的力量在重大灾害、突发事件时更显巨大。中华民族所经历的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灾以及5·12汶川大地震等灾难性事件中,保险业在灾难紧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保险业的慈善之心和公益之力,包括及时向灾区民众发放民生物资、启动各种救援手段、弥补救灾资源匹配不平衡等。
2008年初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保险企业共接到雨雪灾害报案85.1万件,支付赔款10.4亿元。5·12汶川大地震后,保险企业共接到地震灾区客户报案12.4万件,主动联系客户14.9万件,赔付保险金6.1亿元。玉树地震后,保险企业共接到报案86起,赔付327.3万元。
保险企业在做好抗震救灾、理赔服务的同时,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行业向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捐款4000多万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4.53亿元,向玉树灾区捐款6748.9万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向灾区捐款634万元。每次灾难来临,成千上万的保险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汇成一支救灾劲旅,出现在紧急救援、医疗陪护、心理救援、儿童教育、物资发放、卫生防疫等一切需要人力的地方。
公益慈善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断扩大
快乐随着慈善的播撒,会创造更多快乐。被称为“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覆盖面越来越广,保险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慈善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一直以来,教育助学、养老医疗、孤残帮扶是保险业公益慈善服务的主要领域,几乎所有保险企业都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助学支教活动,或援建“希望小学”、图书馆,或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十年来,保险业捐建的中小学校达500所,图书馆(室)近1000个,资助贫困中小学生60万人。先后在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卫生院(站)援建、乡村医生培训、大病救助等造福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公益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38个(市、区)1.32亿人次。
除此之外,保险业从事慈善的触角还延伸到了低碳环保、癌症研究、实习就业等领域。各保险企业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低耗能办公,定期植树造林,认养古树、绿地,提倡“少开一天车”,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希望以此为契机,向社会公众传递健康、环保的生活主张,倡导“低碳”生活习惯。同时,各地保险机构还与政府或院校携手,联合举办各种学习班或大讲堂,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提供就业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