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求财问计 >>涉农政策 >> 农村研究 >>正文
对农村流动青年婚姻的探讨
2012-12-3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放松,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人口流动呈现大规模流动的趋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虽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以及婚姻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以及流动人口的特征、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影响,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后的生存状况等方面。本文主要借助对案例的分析来探讨人口流动的婚姻问题。
 
关键词:婚姻  价值观  流动人口
 
案例一
A 村的周家远是朴实的农民,04年周家夫妻分分到浙江打工,留下15岁的男在家乡读书。06年周夫妻离婚,先是女放在外边找了一个有钱的本地人,后来男方赚钱了也在外边找了一个打工妹。至今,他们的女儿早已下学,现如今也在外地打工…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婚姻法学教程》认为:“婚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两性关系,婚姻是男女两性在爱情基础上合法的自然结合。”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家庭是社会整体的细胞。婚姻和不和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案例中,周家夫妇的离异不但对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其子女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危害。我们可以把周家夫妇视为已婚青年群体,他们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已婚青年群体进入城市后,各自接触到了不同的世界,有了不同的交际圈,城市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开始冲击他们原始,保守的思想,致使其价值观发现变化。城市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不利的思想影响着他们。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导致了婚姻的动荡和不稳定。而且,更有甚者将婚姻的变动做为追求物资享受的捷径,弃妇或弃夫“傍大款”。在案例中,周家妻子就是由于外出后,嫌丈夫穷才会弃他而去傍了大款。
在先阶段,从夫妻双方各自的角色来看,笔者倾向于将农村已婚青年的流动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    夫妻同地型。即夫妻双方一同外出,在同一个地方共同工作、生活。由于在这一类型中,夫妻双方接触的人、事、物基本上是相同的,很少产生思想,价值观的差异。其婚姻稳定、性比较高。
第二,    夫妻异地型,即包括一方留守,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两方都背景离乡,天各一方,各自忙碌于自己的事情。前者中,夫妻一方外出经商,另一方留守,承担着家庭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和照顾老人、养育小孩的家庭责任。我们可以将留守在家的夫妻一方称为“留守妻子”后“留守丈夫”,也可统称为“留守爱人”。近年来,有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学多学者的关注,但“留守爱人”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者中,夫妻由于地域不同,各自的交际圈,周围人、事、物的影响不同,从而有可能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看待问题的思想也不同,致使离异程度偏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影响婚姻稳定的原因:
第一,    流动青年价值观的变化。在农村中,传统的婚姻思想在农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为妻纲的封建观念和习俗,使妻子在家中处于从属地位。而且,离异的人往往会被人瞧不起或很难再婚等原因使得农村中的婚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一些走出封闭农村的女性,在城市新的价值观的冲击下,认识到男女平等,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不满足逆来顺受的生活,而追求婚姻中的平等地位,追求个人的幸福。
第二,    农村外流女青年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进城务工经商,获得了经济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从而不在依赖丈夫,她们有能力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认为,当人的某一需求得带满足后,他们必定会向上一层需求发展,从而不断的向上发展。当她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她们必定会追求精神需求,从而追求个人的幸福。
第三,    流动导致导致农村青年夫妻的差异性增加。农村青年夫妻进城务工经商后,男方主要是在建筑方面务工,而女方则从事轻纺,食品加工,家政服务等工作,这就使得他们的知识技能、收入能力和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差异性。这些差异的增加都可能对夫妻双方情感交流产生障碍,从而带来婚姻危机,使得离婚率上升。
第四,    异地性的流动夫妻由于长时间分开及交际圈的扩大为婚外恋的发生提供了机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与人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沟通相联系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情感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还可以缓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给夫妻双方带来的压力,是保持婚姻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流动也为一些已婚青年接触优秀异性的机会增加,客观上为那些自认为当初没有找到理想配偶的人提供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第五,     
案例二
由于本村的女青年基本上外流务工经商,男A22岁都未找到对象,在父母的劝导下,男A外出打工准备在外地找一个对象,但由于在城市冲,自己的交际圈较小且多是同性,男A外出3年都未曾找到合适的,即使找到合意的,女方也是嫌他穷,没的发展前途。在外出打工4年后回家务农,至今仍未婚……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多数未婚女性流动到外地,致使本地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男性很难找到配偶。未婚青年在外六后,由于远离了父母,这些被城里人称为“外来人口”的农村青年,在当地缺亲少友,他们中的大多数社会圈子狭窄,孤独感较强。且他们的工作性质有明显的‘同性共事“的特点,如男性主要集中于建筑等行业,女性主要集中于轻纺、食品加工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工作中严重的性别比失横制约了他们与异性的交往。再加上工作时间长,挣钱压力大,所以他们的闲暇时间很少。而且,他们没有钱或舍不的花很少钱来进行社交活动,他们交流的圈子较小,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择偶范围。
笔者分析农村未婚青年择偶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本身的男女比例失衡。在农村中,由于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人们呈现出偏爱男性,认为南海能延续香火,继承家产。人们普遍的追求生男孩,致使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目前,甚至出现了“光棍村“,农民重男思想如不改正,那后果是不可设想的。
第二,   农村未婚女性价值观的改变。从农村出来打工妹,一方面,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各种的新鲜事物吸引着她们。致使她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更有甚者,把择偶的标准定为家产多少万,房产多少,车多少辆来计算。从而使她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重复她们母亲走过的路,不满足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生活;另一方面,她们又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很难改变“外来妹”的身份,很难走入城市男性青年择偶者的视野。
第三,   经济收入的高低决定了婚姻的成功率。由于从农村出来的青年,一般都是为了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也几决定了经济收入的高低将会对他们的婚姻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外出青年在外很容易收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她们原有的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观,而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观。
流动人口是指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在一定时间内有空间位移行为,但没有发生定居事件的移动人口,由于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不但对流入地和流出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流动人员本身及家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上案例中,当事人都是由于外出,从而对自己及家庭产生了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饿婚姻的管理。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