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求财问计 >>农村政策 >> 明星之村 >>正文
东海之滨魅力新村 罗山南麓璀璨明星
2012-2-29
来自:网络
— 浙江省瑞安市陈岙村新农村建设侧记

  编者按: 浙江省瑞安市陈岙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导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成为荣获“浙江省级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魅力新农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省“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等数十项荣誉的村。短短几年时间,陈岙村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路,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提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实践经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到陈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的进村道路,标准的四车道,道路右边是一排整齐的标准厂房,左边是清新雅致的别墅群,三层洁净的白瓷砖墙,红色琉璃瓦顶,式样相同却又在细微处见别致。顺着村里长约1.2公里的景观河道,是一大片开阔的公园,七株百年古榕树排成一行,不约而同地向着陈岙溪探出枝头。溪边是精致的铁链护栏和景观路灯,一对古铜色的老夫妻雕塑依偎古榕树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悠闲的老人在树荫下乘凉,远处几个孩子在嬉戏。村的后山,一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有机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层次感的山林生态景观展现在我们面前,意趣盎然的公园、郁郁葱葱的大罗山,涓涓细流清澈见底,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令人陶醉。村民们自创的顺口溜:“水泥路最长,汽车最洋,山水最甜,榕树下最凉,别墅最漂亮”,道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陈岙村是浙江省瑞安市东北角的一个小山村,位于东海之滨,大罗山南麓。嘉定二年(1209),时住钱塘的钱卿(五代吴越国王钱鏐的嫡系后裔)率家族不远千里,经长途奔波,迁来中溪畔居住,中溪由此建村。此后,董、叶、戴等姓氏居民相继迁入。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姓人由梅头石坦迁入中溪,并很快发展成为当地较大姓族。于是,中溪改名陈岙。陈岙靠山,但山地多为露岩,能开垦的不多,村民基本上是以采石、打石条、采砂、砍柴、上山种番薯为生。村里通往外界的仅有一条2米来宽的路,坎坷不平。昔日有一打油诗讲得贴切:"大罗山脚破陈岙,茅棚草舍泥土灶;日风夜雨人难熬,荒岁饥年食无靠。"村民生活相当贫困,外村的闺女都不愿意嫁给陈岙小伙子,村民出去都抬不起头。2001年村集体年收入才25万元,却负债86万元。然而,到2009年,全村生产总值达2.86亿元,村集体年收入36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700元,村集体资产4000多万元,户均拥有一辆小汽车。

  2010年9月8日,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考察陈岙村时连声称赞,陈岙村村镇规划好,发展模式好,保障制度好。昔日偏僻贫穷的小山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初步实现了全体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呈现出“发展有序、基础安固、村庄整洁、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村民幸福”的新农村景象。

  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为什么在短短8年时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又将给那些变化中、奋斗中、进取中的人们带来怎样的震动和启迪呢?

  流域改造 溪水变宝下活一盘棋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了村办公楼,一进门就看见陈岙村整体规划沙盘,全村规划一目了然,给我们的感觉完全就是城市中某片小区规划的缩影。

  2002年6月,经过公推直选,38岁的陈众芳,成为陈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摆在陈众芳面前的就是一道道难题:一个规划凌乱、没有产业优势,没有区位优势,今后陈岙村如何发展,是陈众芳的第一道难题;由于多年暴雨冲积、山洪灾害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泥石流淤塞了陈岙溪,抬高了溪床,大大降低了河道蓄水能力、调洪泄洪能力,一到汛期,洪水严重威胁着村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枯水期,高高的溪床上满是乱石、杂草,仅有一处10米见方的水潭,由于没有蓄水设施,饮用水源也成了一大问题,村民、企业曾多次发生争水冲突事件,令陈众芳非常棘手。

  从自然环境来看,陈岙村依山傍水、古榕树众多,拥有无法比拟的生态人居环境;从产业分布来看,处在瑞安市和塘下镇汽摩配、水暖等产业的辐射范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村两委经过多次商量,咨询规划等部门的意见,提出了村庄规划建设方案,将全村分为生产区、生活区、休闲区及绿色人居区等四大功能区块。当时做个规划就要27万元,而村里上年集体经济收入才25万元,许多村民不理解,说“村两委三年一届就换人,几十万搞一张图纸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陈众芳思路非常明确,认为“目标确定下来,再慢慢建设,只要目标是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就算在任期内无法完成全部规划目标,也可以给下一届村两委班子定下方向、留下‘借鉴’,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通过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再三讨论,最终形成共识。正是这份"陈岙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的出炉,指明了陈岙村的发展方向。

  规划的组织实施,需要依靠村集体资金投入,没有资金,再好的发展蓝图也是空谈。陈众芳想出借水解困的金点子,把陈岙溪流淌的溪水蓄积起来,将水有偿出售给附近缺水的企业和村庄,这个设想尚未付诸实施,就引来了村民的异议,启动这个蓄水项目,投入就要100多万元,这笔支出相当于村里4年的全部收入,这么做,会不会把钱扔进了水里?但是,村两委一班人经过缜密的核算,最终得出结论,这笔投入一定会产出效益,因为一汪清泉在注入温瑞塘河后就变得毫无价值,可一旦蓄积起来,就能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由此转化为一笔财富。可是,1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仍有不少缺口,陈众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先后从家里拿钱无息借给村里做建设资金。

  针对洪水泛滥与用水紧缺这两个矛盾,实施陈岙溪治理,此举彻底解决了用水紧张状况。当年,蓄水堤坝建成,上游也形成了第一个碧潭,陈岙溪可利用的水资源,一下从原先的70多吨增加到了7万多吨。第一年卖水收入就有150多万元。尝到蓄水的甜头后,二期、三期蓄水工程接连上马,建成一座山塘、三条蓄水堰坝和一座蓄水7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这样一来,水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持续了千百年的汩汩流水产生出巨大财富。

  西山变样 惊世骇俗 坟场立厂房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成了发展的“瓶颈”,陈岙村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村庄面积仅有0.42平方公里,没有地,就没有发展。于是,陈众芳又将目光瞄向闲置山坡地,打算对山脚下的坟地进行迁移整理,很快,通过全盘规划,在远离水域的村北划出一块土地,在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后,将全村大大小小的百多家电镀等企业集中起来,由村里和企业共同出资,对污染实施统一治理。西山乱坟岗累计迁移坟墓152对,整理出20多亩土地,而腾出来的空地,则被村里利用入驻企业的押金,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154间标准厂房和160多间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消除了“三合一”企业安全隐患,解决了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促进村工业的集聚发展,还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60万元。

  接着,村里对历史遗留的村民违章用地进行了集中清理,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因为家里违章被拆,村里一名妇女甚至裹了一身黄泥,跑到陈众芳家里,又是打人、又是摔电视机,最后还赖在床上不下来,试图让干部们屈服。即便是这样的对象,最终也被他苦口婆心的说服了。后来,村里实施旧村改造时,该妇女打心眼里佩服陈众芳的富村利民措施,主动带头拆了自己的房子。从此,村两委制定了村属土地的统一管理制度,杜绝了集体资产流失,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渠道。另外,还整合了村内重点污染企业,组建村属电镀(表面)处理公司,彻底实现“三废”达标排放,逐步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工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又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一条创收途径。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村集体年收入就从25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2005年1月15日,村党支部换届,董笃权坚决辞掉党支部书记,陈众芳当选新一届党支部书记。2月26日,村委会换届选举,陈众芳连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担任,这在瑞安还是第一例。陈岙村利用瑞安支柱产业的辐射影响,借助发展电镀、水暖、汽摩配等行业崛起。陈众芳上任后,又提出利用闲置山坡地、旧村改造等方法进行土地整理,建成标准厂房进行出租,引进一批企业,然后对企业进行集中安置、集中管理和集中治污,相对集中的工业小区就应运而生。现在,陈岙村工业小区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0平方米,拥有近80家企业,最大企业的年生产总值超过8000万元,全村村民的就业基本无虞。

  旧村改造 生态宜居 共享幸福果

  村集体有了经济收入之后,旧村改造的启动资金也就解决了。村两委以村集体的钱作为“引子”,迅速集中了民间资金投入村庄建设,启动旧村改造,按照整体规划,将村里大部分“落地”房进行拆迁,在拆迁的地块上,参照商品房标准建造新房,集中安置村民。

  旧村改造必然涉及旧房拆迁,预算投资2.5亿元的陈岙村也不例外,做通拆迁村民的思想工作牵制了村干部相当多的精力。

  村民董银涛爽快的告诉我们,他父亲原来是“钉子户中的钉子户” ,老人想不通,自己家的房子位置好,离马路近,将来可以开个店什么的,老房子,也可以给后代留下点念想,拆了就可惜了。后来陈书记和其他村干部耐心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给他们分析旧村改造的好处,如果不拆房子,没有旧村改造,即使开店也不会有人来。董银涛笑呵呵的说,现在看来值了,以前的房子最多值几万,通过旧村改造,随着环境的变化,土地的升值,返还给我家的房子最少值几百万,我们做生意到银行贷款都好贷多了。

  随着拆迁工作的深入,陈某兄弟俩的4间民房成了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原来,在之前的拆迁中,陈某兄弟已经拆掉了3间民房,并各自得到一套160平方米的新房补偿,而按照村里的拆迁补偿规定,陈某兄弟剩下的这4间房子拆后不再享受分配新房待遇,陈某兄弟选择了沉默。面对这种情况,村两委选择了冷处理。先推进其它地段建设,搁置这4间民房拆迁工作。同时,积极跟陈某兄弟沟通。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通情达理的陈某兄弟与村里达成了拆迁协议,使得整个拆迁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众芳认识到:“以人为本,坚持为民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陈岙人共享陈岙建设的成果,是陈岙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集体经济只是手段,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才是目的,他又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改善村容村貌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老百姓身上。几年来,陈岙村先后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600多万元。共拆除违章建筑3900平方米;建成了8条主要道路,硬化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建成一座700立方米的净化沼气池、一座垃圾中转场和三座公厕,基本实现了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安装更换了100多盏高杆路灯;对村庄整治范围内长达3公里的“电力、电信、电视”线路进行了地埋,同时,还对陈岙溪小流域两侧进行驳坎绿化,流域两侧用石块驳岸8300平方米,依照陈岙溪的梯形特点,沿溪两岸建设了一个长达2.8公里,集山、水、古榕相融的公园,并安装花岗石护栏和艺术路灯。公园,不但给村民提供休憩的场所,而且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态公园展现在眼前。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是陈众芳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村里相继投入389万元相继建成怡心公园、生育文化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共2.5万平方米,作为群众健身休闲的场所,人均绿地面积37平方米;投资850万元,修建了136套老人公寓,免费为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提供住宿及社区配套服务,每年还安排60多万元给年满55岁的老人生活补助,使村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我们敲开一户老人的家门,看到的是窗明几净的房间,简约典雅的装饰,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这里,房子的格局统一,室内装修却各有特色。这个半封闭老人公寓里,160多位老人聚集在一起。所有的三层半小楼从建设到装修没有花过老人一分钱,只要交上3万元押金,就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有了自己的房子,有着大把的时间,还有村里每年发的3000多元零花钱,老人们的生活惬意而又不显孤独:身边都是同龄人,早上一起打太极拳,中午就办聚餐,下午一块听鼓词,晚上还能在阳台上喝茶聊天。怡然自乐,其乐融融。

  陈岙村不仅让老人老有所依,更为全村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埋了单”,还购置专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而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费、每年26万元的治安管理费,这些都是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努力的结果。随着旧村改造的进行,陈岙村相继完成陈岙溪治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灯光美化、村公园和体育广场建设。当年的一纸村庄整体规划,如今跃然成为现实,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人居山村就这样进入大家的视野。

  移风易俗 森林村庄 引来金凤凰

  陈岙村周边的山麓上,原来布满了白皑皑的坟墓,青山变成了白山。而且每年上坟烧纸的时候,常常引发山火,片片山林被大火吞噬,严重地影响了大罗山的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数千年来的陋习,村民的思想很难转变。“青山白化”治理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和幸福的大事,于是在陈众芳的带领下,村两委本着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引导群众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新风尚,推行文明节俭办丧事。村两委着手从三个方面做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从保护土地资源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高度来宣传整治活动,树立村民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2005年开始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二是发挥带头作用,陈众芳说服有点封建迷信的母亲,第一个迁了自己家的祖坟,村两委成员、党员纷纷起模范带头作用,率先迁坟,群众参与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三是政策到位,教育群众自觉遵守殡葬改革政策法规,杜绝骨灰乱葬乱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刹殡葬管理中的一切违规行为,在偏僻的山坳里建设了生态公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村干部用事实说话,很快就得到村民的支持,累计迁移坟墓3500穴(其中1200座椅子坟),通过治理“青山白化”,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又能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事,减轻群众负担,同时整理出大量土地。

  2007年末至2008年初,陈众芳当选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和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陈岙人富了,环境美了,但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要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今后3年内,我们要把2805亩陈岙后山打造成一个旅游观光的风景区,把陈岙村打造成全国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省人大代表、陈岙村支书兼村主任陈众芳信心十足。2008年浙江省人代会期间,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恰好列席陈众芳所在的代表小组审议报告。陈众芳难掩喜悦之情,借机向楼厅长提出了绿化陈岙的建议。看着图文并茂的绿化规划书,楼厅长不觉眼前一亮,当场致电有关负责人前往调研。“要提升造林绿化的档次,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宜花则花,体现植物自然群落美,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有机结合,形成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的山林生态景观。”在楼国华的高度重视下,3月下旬,省林业厅批复了陈岙村山地营林计划,计划分3年共拨款591万元,以逐年提供造林树苗的方式,为陈岙的2805亩后山披上新装。与此同时,省林业厅还将每年提供500棵~1000棵树苗,将陈岙装扮成一个“森林村庄”。

  绿化项目上马以来,该村已植树1000余亩,未来两年内还将植树1800余亩,届时四季常青的香樟、秋日红满山的红枫、耐旱的乌桕、防火的木荷、经济果林杨梅等构成的近3000亩绿化山林,将令人赏心悦目。“今天种下一片绿,来年期盼满村翠。”陈众芳表示,植树时已按照技术要领,该深挖的深挖、该换填的换填、该浇水的浇水,确保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靓一片。陈岙村专门安排2名巡山人员,进行植树后期管理。

  2010年7月30日,一宗普通的土地拍卖轰动了整个温州,陈岙村通过“青山白化”治理的两块山地(共计面积68.6亩)以3.5亿元高价成交。当天,共有多家房产开发公司参加了拍卖。土地出让起始价为1.716亿元,经过25轮激烈角逐,瑞安市家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3.5亿元成交,每亩出让价超过500万元,为温州农村最高地价。据计算,其楼面地价每平方米达1万元,超过了一些市县现有的楼面地价。我们几经周转找到拍得这块土地的瑞安市家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虞冠生,“这块地虽然拍出价格较高,容积率又不高于0.8,绿化率超过30%,但是我们认为物有所值,陈岙村是全省魅力新农村,环境非常优美。”他表示,将依靠陈岙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环境,倾力打造优雅的居住和人文环境,依托大罗山绿肺,建设温州最富有含氧量的小区。

  陈岙村的村民生活在一个和谐、和睦、和美的大家庭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倍感幸福和满足。进入良性循环后,陈岙村领导班子凭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起点规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的新举措,以“生态陈岙、宜居陈岙、人文陈岙、和谐陈岙”为目标,把陈岙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设施配套齐全、卫生管理规范,居民行为文明,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2年2月27日 来源:中国改革报)

作者钱邦英 律心华 王朝晖 严米娜   【编辑周文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