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发展蔬菜种植、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切入点,建立‘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推进了农村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互促共进。”山东省夏津县宋楼镇时庙村党支部书记常德军介绍到。
面对群众增收难、发展经济和管理党员不对接、党员“有心无力”的困境,常德军决定立足党员基础较好和蔬菜种植的优势,实行党支部牵头领办创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种植大棚蔬菜。2009年,常德军等3名村干部发起,带动15个党员户、6个普通农户成立了时庙村第一个合作社——德军蔬菜专业合作社。今年3月,时庙村支部又组建了囊括76户、覆盖全村四分之一村民的“时庙果蔬专业合作社”。新启动的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扩大,拥有占地86亩的105个大棚,占地580亩的菜椒生产基地和占地53亩的果树园,辐射周边7个村。
经过几年的摸索,时庙村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的蔬菜种植新模式,使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站到经济发展的第一线,通过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仅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有效领导,也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建棚资金不足,合作社就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为社员协调贷款220多万元;群众缺乏种植技术,合作社就聘请技术员驻村指导,集中收听收看专家讲座、开设农家书屋,提高社员的种植水平。社员无需缴纳现金,只需打一张白条,便可领到当季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等到瓜果蔬菜卖出后,凭单据到合作社销账,极大缓解了种植户的资金压力。合作社结合创先争优,为每名党员设岗定责,带领社员探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组织20名党员技术骨干与社员结对互助、牵手致富,累计为社员提供担保贷款60多万元。
时庙村“党支部+合作社”的种植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指导经营、优化产销,推动了基层组织、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多元共赢”,实现了农村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