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青團十七大的會議上,肖玉川第一次以另一個身份出現在那麼多曾經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團十七大代表,共青團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縣委書記。而在兩年前,她還在一個偏遠的鄉村裡做著大學生村官,像個地道的庄稼娃一樣跟村民打成一片。
小組討論會上,很多代表對這個從最基層成長起來的年輕姑娘表示贊許,不知道這個女孩是如何在村裡走過了三年。私底下的聚會中,曾經的村官朋友也對這個在村裡創造奇跡的女孩表示欽佩,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勇氣讓她扎根在了西部。
如今,雖然有著團縣委書記的身份,但她依然會對農村的事情有獨鐘。“培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對農村青年進行專業實用技術培訓,幫扶青年就業創業。”在共青團和農村的工作中,她總能找到交集處,而那也曾是她最熟悉的工作領域。
從普通的大學生村官到副鄉長,再到現在的團縣委書記,肖玉川一步一步成功變形。“有付出才有收獲。”她這樣詮釋自己的華麗轉身,她說是那段村官經歷讓她一路成長。
“讓村民知道,我是他們自己人”
大二時,因為聽到師兄師姐們講述西部支教故事,肖玉川被觸動了,“也想到西部,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做點事。”她把這樣的想法種進了心裡。
2008年,從韓國留學回到家鄉湖北的肖玉川看到一則甘肅招聘大學生村官的消息,那個種在心裡的小夢想又蹦了出來。
當夢想與現實碰撞,便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力量。
盡管父母強烈反對,肖玉川還是報了名。經過考試,她成為甘肅慶陽市寧縣焦村鄉任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這是她的第一次變形。
“那時覺得很開心,終於到西部來了。”還沒到村裡,肖玉川就已經在勾勒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第一天到村裡,她就感覺到了尷尬。“聽不懂他們說的話,也沒法融入。”村民們對這個打著太陽傘的大學生指指點點,那眼光絕對是在打量一個跟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外人。
不過來了就不能退縮。肖玉川每天都觀察著、思考著,該如何跟村民打成一片。
“主動去跟村民聊天,去村民家裡走訪。”肖玉川說,話說的多了,別人自然就會了解自己,接受自己。
對她來說,跟村民打交道,一個重要的方法是,要把村民當自己人。
在村裡的日子,肖玉川幫留守老人收過庄稼,幫困難戶辦過低保,還幫著村裡修過路。這些小事都讓村民們漸漸覺得這個姑娘不是“外人”。
最讓村民們刮目相看的是她帶著大家一起成立合作社,通過將土地流轉、發展種植基地的方式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最初實踐這個想法的時候肖玉川也碰過釘子。“好多人不理我,不信任我。人家就覺得,自己種麥子好好的,干嗎要流轉出來種蘋果西瓜。”
看到這種狀況,肖玉川也不著急。照樣每天去串門,坐那兒就拉家常,碰上人家要干活,她也“不客氣”地幫著干。幾天過后,那些村民不再強硬,反而會推心置腹地跟她討論起來,這個時候再提合作社的事,十有八九就成了。
“要讓村民知道,我是他們自己人,是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的。”肖玉川說,有了這樣的態度,碰到什麼困難,村民都會理解。
2009年那次“西瓜”事件便是肖玉川碰到的大困難。那年,村裡剛剛種植的1000畝西瓜豐收了,本該為此高興的她卻高興不起來。“那年下大雨,西瓜都被泡在地裡,賣不出去。”
這個時候,村民著急了,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群眾氣沖沖地跑到村部來討要說法。“他們找書記、主任,書記、主任就找我。”
面對每天像上訪一樣的村民,肖玉川也著急,但她知道必須先安撫村民們的情緒。“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在設身處地地為他們想辦法,而不是不管他們了。”
“村民是可以理解我們的。”肖玉川為西瓜而焦急的身影讓村民也很觸動。
好在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通過網絡推銷的方式,肖玉川吸引來了客戶,西瓜一批一批都賣了出去。
“村裡的歷練教會我更好地處理問題”
第二次變形發生在兩年前。
2011年,縣裡公開選拔5名優秀的大學生村官擔任副鄉長,而肖玉川就是其中之一。自己能夠脫穎而出,她覺得村官的工作經歷功不可沒。
她還記得當初選拔程序中面試的環節,那道“面對群眾糾紛,面對突發事件該怎麼解決”的題目讓她覺得異常熟悉,幾乎不用怎麼思考,她就給出了答案。
這樣的題目曾經多次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她的工作裡。
村裡搞新農村建設時,動員村民搬遷工作是個難啃的骨頭。有一個住慣了窯洞的老大爺說什麼都不願意搬,動員他的工作就落到了肖玉川的頭上。
“還沒進他家門,他家的狗就開始叫起來,但他看我一眼就走開了,連理都不理我。”她覺得委屈,卻也無計可施。
冷靜下來的肖玉川開始想對策。“他不理我肯定有原因。”她決定先“徹查”原因,這一查,還真找著“病根”了,“原來他和村干部因為分地的事情有積怨。”
找著“病根”,再對症下藥,事情就好辦多了。肖玉川先找到這個大爺家族裡的人,跟他搭上關系,建立起感情,讓他不再那麼排斥自己。然后她再自己出馬,真誠地跟他講搬遷的好處,一次不行就兩次,這樣一來二去,這塊硬骨頭竟被她啃了下來,大爺同意搬遷了。
“關鍵是他明白我確實是為他好。”肖玉川說。
而這樣的經歷讓她在副鄉長的位置上也受益匪淺,當碰到類似的事件時,村裡解決問題的經驗一下就能從腦子裡蹦出來。
處理上訪就是這樣一件事。
那次,一個因為對村裡對他和鄰居宅基地糾紛處理結果不滿的上訪群眾直接走進了肖玉川的辦公室,情緒十分激動,揚言要不好好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就會到省裡甚至到北京上訪,那架勢好像“隨時都能挑起一場戰爭”。
“要擱我剛進村那會兒,我肯定就呆在那裡了。”但那個時候,有著三年村官經驗的肖玉川面對那樣的事已經不會再手足無措了,而是能夠從容應對。
她耐心地聽這位群眾講述了自己的問題,讓對方將滿腹的怨氣先發泄出來。其實,這事就算解決了三分之一,“因為你能認真傾聽,對方就會信任你。”
接下來,肖玉川找了這個村民所在村的村干部,仔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鄰居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也沒什麼大矛盾。”經過耐心了解,結局是皆大歡喜。
在做副鄉長的那段時間,肖玉川定點聯系一個村,幫扶那個村的發展,這樣的工作於她來說更是得心應手。
像做村官時帶動村民致富一樣,肖玉川把當初的理念也搬到了她的聯系村裡。“沒有主導產業,我就想辦法挖掘一個。”
村裡原來有幾戶種植花卉的,肖玉川設想在這幾個農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苗木基地,帶著更多的人一起做,形成規模。
進行土地流轉時,問題就來了。
“有幾戶不願意把地租給我們做基地,他們自己又不願意種。”這樣的“釘子戶”肖玉川不陌生,怎麼做工作她也門兒清。
“還是那句話,讓他們感覺到我是自己人,我們這麼做肯定是為了村裡好,也為他好。”按照她的經驗,她先找來村裡德高望重的人和他們的親戚,打一手“感情牌”,然后再以“自己人”的身份真誠地跟對方解釋發展基地的好處以及會如何給予相應的補助,一個月下來,這事最終還是談成了。
“我覺得是村裡的歷練教會我更好地處理問題。”肖玉川說。
“村官的工作經驗仍不過時”
2012年年底,縣裡公開選拔正科級干部,經過考試和群眾評議,肖玉川走上了團縣委書記的崗位,完成了她的第三次變形。
盡管,工作服務的對象遠比在村裡時廣泛,但她發現那段經歷卻仍能不時地給與她幫助,“村官的工作經驗仍不過時。”
首先,共青團服務的農村青年就是她再熟悉不過的群體。她了解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需求。
上任一個月,肖玉川就推出了“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帶頭人”工作,希望把一些農村青年培養成本土專家。
沒有技術,是肖玉川在村裡時自己就曾面臨過的問題。那個時候,她都是自己找農牧局或學校的技術專家來做指導。
“如果他們自己有技術了,那碰到問題時就不會那麼麻煩了。”肖玉川聯系專家老師,把課程送到村裡,甚至送到田間地頭。
作為團干部,重要的一點是要聯系青年,跟青年交朋友。這時在村裡跟村民打交道的方式就派上了用場。
“不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官,而是跟他們站在一起的朋友。”這與她在村裡時“把村民當自己人”的理論不謀而合。
在任上半年多的時間裡,肖玉川開展了兩次傾聽活動,把不同行業的青年都找來,大家圍在一起開茶話會。她的設想是,像在村裡跟村民拉家常一樣,讓青年們敞開心扉,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
第一次傾聽,開始后的十分鐘大家緊張而又尷尬,把茶話會硬是開成了座談會。
“是我打破僵局,跟他們聊我在村裡的故事,聊我的成長經歷。”肖玉川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青年,而不是團縣委書記。結果,其他青年看她這麼坦誠隨意,也紛紛放鬆了心情,打開了話匣子。
“他們現在都說這個活動好呢。”肖玉川頗為得意。在這樣的活動中,她也努力記下青年們的困惑,盡量為他們提供幫扶。
她甚至還當過一次紅娘。“有個青年年齡大了不好找對象,我便處處留意著,還真給他找著了一個合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