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征地,3万亩世行贷款农业项目建成即废工业进驻,偌大园区仅有3家企业勉强支撑
杭锦旗:农民被迫失地度日艰难
本报记者 张五四
还是早春季节,站在黄河堤坝上向南望,滩涂一马平川,枯黄的芦苇一丛一丛随风摇摆。与记者同行的农民说,这里就是那会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利用世行贷款开发的土地,大约3万亩左右。这儿的地可肥了,那时一亩能打两三千斤玉米。
开车进入滩涂,走着,不时能看见东倒西歪的电杆,孤伶伶地戳在冰面里。歪歪扭扭的一个个变压器杆,似乎诉说着往日万亩农田的辉煌。几千万元建成的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其实也就用了10年左右时间,说毁就毁了。还有搬迁走的村子,一处处残垣断壁,至今没有去处理。
现状是怎么由来的呢?资料显示,大约从2006年开始,当地一家“著名”企业,计划在这里搞一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大约22平方公里。那时,鄂尔多斯市计划引进上百家企业,主要生产和经营化工和煤炭深加工产品。计划引进的企业都是耗水大户,所需水只能从黄河来取。为给引进企业创造条件,两级取水设想和建设很快完成并实施,即从黄河取水到滩涂再到企业。至此,世行贷款万亩滩农业开发的土地,因此也仅仅存活了10年左右。
记者查阅资料进一步得知,当年,这片土地开发时,因为争取到了世界银行低息贷款,这里被誉为“杭锦旗万亩滩吨粮田改造项目”,成为该旗第一个沿黄河农业改造的项目。这项贷款的还款期为3年,全部分摊到农户。记者还了解到,全部贷款已按照合同还请。
老刘(化名),52岁,家住滩涂的南坡上,和他同住一块儿的村民,大约有七八户,都是从滩涂里搬出来的。记者看到,家家房屋前后,都自发开垦出一块块耕地。老刘说,没有办法。他这个年龄打工已经没人要了,种地又没有地,只有想办法自己开点地了。“原来在滩涂里你有多少亩地?”记者问。“将近30亩(包括10亩旱地),都被政府征了。”“那时种地一年能挣多少钱?”“三四万元。”“现在呢?”“现在在周围种点地,主要养羊,收入1万元左右,也就能维持个生活吧。”老刘两个孩子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还有一个孙子三口人生活。老刘说,补偿10万元左右,能干啥?地没了,一家三代今后能指望上这点钱吗
老刘所在的村叫二圪旦湾,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记者了解到,该村农民耕种的土地,主要在滩涂里,其它旱坡地有一些,但大部分也被征用了。除了二圪旦湾外,还涉及隆茂营村。自从政府征用那片滩涂后,两个村已经名存实亡,上千户人家,已经分散得七零八落。
被征地农民现在最大的意见有两个,一是他们认为补偿太低。滩地每亩1.25万元,其中还包括5000元的搬迁费,旱地每亩900元(大多数人家还没有领到)。当年一些村民除种地外,还能养鱼,他们说,那样的好日子说没就没了。有一个姓赵的农民,上世纪60年代初从他爷爷辈开始就在滩涂养鱼,到他这代,渔场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这一切都成为了回忆。他说,政府给他的补贴是按一般土地来算的。他不服一直向上反映,至今说起来还是痛哭流涕。二是村民们对土地丈量补偿有意见。当时谁家有多少地,一切都由乡村两级领导来定。村民手里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证和与村委会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在当时都不被承认。
一些村民还反映,领补偿的表上,自己不知情就有了签名,多的达到几百万元,少的也有十几万元。显然,有人在冒领。另外,村里一些人家早就举家进城了,补偿表上却仍然有其签名,钱同样被冒领走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二圪旦湾村民说,当初,除了补偿外,政府还给两个村农民从土地置换、医保社保、就业等都有过具体承诺。但谁也没有料到,随着煤炭行业的大幅滑坡和一些大环境的变化,这些承诺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设想中。记者看到,这里引进的企业到目前只有3家,其中一家还在半停半建中。随机对一家企业采访得知,市场的原因,再加上已经投入的资金,使他们进退两难,只有盼望新的商机出现。
记者从自治区有关部门了解得知,上述工业园区一些企业的审批手续并不完备,即使是已经开工建设并生产的企业,也是走着“边建设边审批”的老路。如引发政府与村民们矛盾的滩涂“分凌蓄滞洪区项目”(政府上报名称),一些审批也还在运转中,包括国土、环保、建设、安全生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