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既能让年轻人走出去,又能使留守老人不受劳作之苦?江苏省淮阴区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为庄户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淮阴区农村采访,听到农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了‘田保姆’,我们一手抱了两个金娃娃呢!”
今年十月,淮阴区三树镇青年农民朱翠荣利用周末,把合作社为他家收获的水稻晾晒过磅,同时把托管费交给了“田保姆”。
朱翠荣托管的“田保姆”全称叫惠丰农机合作社,“掌门人”叫张久成。张久成是一个有心人。几年前,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他亲眼看到农民外出挣钱和家里种地成了难以兼顾的“两难”问题。于是,他决心用自己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当全托式的“田保姆”,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而今,张久成合作社的服务对象由几户农民、几十亩土地,扩展到三树、渔沟、南陈集、刘老庄等周边的五六个乡镇、18000亩土地,解决了近万农户、2万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农民的后顾之忧。
朱翠荣今年34岁,全家7口人,自己和老婆常年在南京打工。父母年岁大了,无力承担庄稼活。今年春节回家,听说了合作社的新鲜事,立刻动了心。可是一算计,13亩土地实行全托,一年保育费一次交清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朱翠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合作社打听能不能先交一部分。张久成听了朱家的情况后,对朱翠荣说,没关系,可以“先上车,后买票”,等你秋天有钱时补齐,我们一样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一晃到了收获的季节,朱翠荣处理了新收获的丰收果实,补交了另一半托管费。
朱翠荣为我们算了自己的收入账。他家13亩水稻,亩产1300斤,按最低价每斤1.35元计算,一季每亩净落800元,13亩地收入一万元出头。加上夫妻俩的工资,一年轻松收入6万元。小朱乐呵呵地说:“这下我们只管安心在外打工挣钱了。”
现在,在淮阴区像张久成这样模式的合作社,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乡镇开花结果,全区共有1372家各类合作社。
淮阴区出现的土地经营托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合作社根据农民家庭劳力、打工地点远近、经营项目、可以照顾家庭的时间等具体情况和不同需要,分为全托式、半托式或单项托管等多种模式。
为三树镇渠北村农民张大爷家服务的就是半托式“田保姆”。合作社只为张大爷一类的农民提供“六统一”田间管理,其它农事则由其自家负责。在张大爷家的田头,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家5亩水稻,每亩节省30元左右。自己省下时间在镇里工厂上班,每月工资1500元。里外一合计,一年多收入两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