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肖志涛 柴华 张棉棉)昨天(5日),万众瞩目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走过国内外经济环境困难重重的2012年,经历了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出口遇冷,中国“内需增长”开始走上前台,在承前启后的2013年,中国经济又将如何前行?
去年到今年,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滑,国际局势又颇不太平,2012年的主基调理所应当被定为“稳中求进”,一年过去了,稳增长、稳物价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良好成就,用“风景这边独好”来形容今天的中国似乎一点都不过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分析,和2012年比,一方面现在我们有了一些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但也要清醒看到,风险和挑战并存,中央工作会议将明年国际形势判断为“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再度全面加大”。
姚景源:2013年整个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还是这样一种局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明年整个经济工作把它继续确定为“稳中求进”。所谓“稳”,主要还是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比如说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而“进”是指注重质量和效益。
姚景源:稳中求进告诉我们明年我们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稳增长和稳物价,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要把经济增长的中心、重点放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就是说,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稳定在7.5%,这样的目标就为我们明年深化改革留下了空间。
事实上,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乐观,在2012年经济增长中,主要的增长动力已经转为“内需”,而且“消费”已经超过“投资”,这样的一个趋势本身或许就意味着经济结构转型的进展,也正因此,在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再度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宏观政策应该围绕这个转型来推进,总体来看维持一个比较温和的平稳的一个货币环境,同时在财政政策上更多的着力。
今年下半年,物价开始探底回升,巴曙松认为,中国的CPI增长有周期性,但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它并不存在明年持续大幅攀升的基础,所以也不会成为未来经济主要担忧的问题,而稳增长也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所以相比今年来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明年意味着更加中性的政策方向。
巴:更多的是维持宏观环境的稳定,具体的松紧程度,从各项指标评估看,估计跟2012年的下半年差不太多。
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虽然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由于宏观环境的不同,也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
刘尚希:应当说现在更多的转向是以结构性减税为主,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来促进结构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在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说既有经济的内容,也有社会的内容。
而工作会议中提到的“把钱用在刀刃上”,就是指要创造一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更加注重整个社会公平正义:
刘尚希:促进社会平等,减少由于贫富差距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民生方面也是现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明年经济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城镇化”,在巴曙松看来,2亿多农民工虽然同样生活在城市之中,但似乎总是这里的“陌生人”,他们所具有的消费潜力则不可小觑,因而“城镇化”更多是看中了这里所具有的“内需”优势:
巴曙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把我们现有的城市化的质量做实,就是把大家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社会保障,通过市民化的配套的建设,把他融入到城市生活,能够改变优化整个城市化的质量。
那么,在“城镇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受益的行业在等待投资者去寻找机会呢?业内人士给出四个方向:一是地产、水泥、工程机械等城市基建行业;二是提高就业、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三是轨道交通行业;最后就是环保股了。国泰君安分析师林晓认为,尽管有些板块前期已经启动,但热点题材中机会仍然存在:
林晓:“投资者还可以关注一些现在新城镇化过程中提到了一些环保方面,一些新材料的应用。从这点说,市场在细分的个股上可能也会有很强的机会。”
话说回来,不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调整产业结构”,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之上,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这也正是十八大之后,政府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要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
辛鸣:要以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这么一种视角,我们就有可能要对目前经济发展中间真正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些难点问题方面要有所突破,比如说我们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好,还是在我们的资源价格等等的改革也好,还是在垄断行业的进一步的规范发展方面也好,都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