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国王和王后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选择了一套立领礼服,有的新闻报道认为这是一套“立领中山装”,其实这套衣服和中山装是不同的衣服。
在和荷兰国王见面时,习近平选择的是深色西装,在大多数商务场合,深色西装是可以作为“正装”来使用的,不过在一些极其隆重的场合,尤其是涉及学术、贵族、皇室的活动,正装指的是燕尾服、白领结、绶带等全套装备,高筒礼帽一般已经不再使用。
西装对西装的情况下,如果再穿西装对国王陛下的燕尾服,未免显得有些失礼。不过东方人的身材大多不适合燕尾服—(莫言在得奖的时候穿燕尾服显得很不自在)。和高出一头的国王相比,习近平更好的选择,是一套有民族特色的衣装,从效果上来看,立领礼服反馈不错。
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善于自己创造和设计服装的国家领导人,是被尊为“国父”的孙中山,习近平穿着的立领礼服受孙中山的衣着影响很大。民国初期的政治家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过去的顶子翎子突然废止,和国际交往或者对国内展示的时候,人们进入了一个乱穿衣的混乱期,袁世凯、黎元洪这样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会选择去掉军衔的军便服,黄兴这样的革命者会穿着西装,倡导议会政治的宋教仁则选择西装和立领衬衣,孙中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则希望创造出一种百搭的中国文官服饰,这就是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蓝本,有人认为是南洋华侨的企领(立领)便服,有人说是军便服,不过看起来最接近的仍然是日式校服和日式的陆军士官制服。孙中山在日本流亡多年,还和日本姑娘恋爱过,改造常见的日式制服可能更接近现实,不过后来中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这种国服源于日本了。
中山装是一套政治服装,根据国民党后来的解释,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衣袖上三个扣子代表三权分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背后不开缝,意思是国家不能分裂,其实很多服装都是类似的配置。
孙中山对衣服上的政治理想和实用性一样满意,他觉得中山装里面不用穿衬衣、马甲。中山装在1916年前后出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后,被定为高级官员的正装,宣誓就职的时候必须穿着。在影视作品里,那些“某专员”一类的角色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
中山装是蒋介石除了军服外穿着最多的衣服,在非正式的场合,他也会穿长袍和马褂,今天的马英九也仍然有穿着长袍马褂的传统。1945年,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两人穿的都是传统中山装。不过再看1949年之后毛泽东的中山装,就逐渐有了变化:毛式中山装的领子更尖、更锋利,据说是设计师做了针对性的改革,尖领子更利于凸显人的身材,让人显高。很快这种改版中山装风靡全国,至今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比如鉴定真假人民币的标准之一,就是去摸“毛主席的领子”,西方人把改版中山装称为“毛式制服”。
其他曾经被当作文官制服的,还有双排扣的列宁装,这衣服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一直风行,来自苏联,本来是男装,后来转为中性,能比较好地勾勒腰身,后来变成55式公安女警的制服,好多反特电视剧当中还能看见这样的漂亮制服。
中国文官改穿西装的风潮和胡耀邦的呼吁有关,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深圳时专门提到:“特区干部把衣服穿好些,要敢于穿西装,我1953年还穿过花衣服。”这句话引发了当年花裙子的热销,也让西装成了合规的文官制服。
在西装成了中国文官制服的主流之后,中山装仍然有自己的位置,1989年秋天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和邓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握手微笑的照片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2年十四大闭幕之后,江泽民很少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不过在参加军队相关活动时会选择绿色中山装,胡锦涛、习近平担任军委副主席和主席时也都穿着绿色中山装,强调的是军队领导的属性,但是在2009年国庆阅兵时,胡锦涛选择的是灰色中山装,因为这一活动他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检阅军队。
尽管是中国的独家国服,但无论传统中山装或者改版中山装,显然都不是一国元首接受外国皇室宴请时的适合礼服:政治意味浓烈,款式比较旧,显得不够正式。四个大口袋一看就像是来开会的。从这点上看来,习近平的这套立领礼服就很好。右胸口袋取消,左胸的口袋上可以加民族风格的装饰品,下面的两个口袋改成暗的,这都是和中山装最明显的不同。这种风格和夫人彭丽媛的民族风服饰很搭。
立领服装接近于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早期形式,也和源于日本、在民国早期常见的学生装有类似之处,适合东方人身材。
类似的立领服装也是孙中山很喜欢的衣服,在他发明中山装之前,他曾经多次穿着立领服装,显得沉着干练,领袖气质十足,在《走向共和》等影视作品中,也多有孙中山穿着这类服装的镜头。
习近平的这次穿着将立领服装纳入了涉外的正装、礼服范畴,给了有机会参与类似场合的高级官员一种新选择。此前的习近平曾经大刀阔斧地对衣着做过减法,他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带头缩减了穿正装的场合,在一些内部会议上他选择穿着深色夹克。
在十八大后常委的第一次集体参观时,五人穿夹克,两人穿西装,穿西装的两人也都选择衬衣第一粒扣子敞开,不打领带。在过去的领导人当中,夹克一般是在下基层调研的情况下的穿着。
夹克是一种无领、无袖的服装,各地领导干部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服装方式,在各省的本地新闻上,都可以看见各地的省市领导身着夹克开会的电视画面。
夹克有着“效率先生”的气质,免熨、利索、耐脏、亲民,在把筷子伸向大盆盛上来的河南炖菜、拍蒜茼蒿或者把包子放进醋碟时,袖口绝对不会不争气地掉进盘子里去,这使得夹克成为中国官场上受欢迎的文官便服。
从便服到礼服,习近平正逐渐树立中国官场的一套服装标准,可以归纳为:平时对内尽可能简,出门对外民族风而且隆重。 |
在荷兰国王和王后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选择了一套立领礼服,有的新闻报道认为这是一套“立领中山装”,其实这套衣服和中山装是不同的衣服。
在和荷兰国王见面时,习近平选择的是深色西装,在大多数商务场合,深色西装是可以作为“正装”来使用的,不过在一些极其隆重的场合,尤其是涉及学术、贵族、皇室的活动,正装指的是燕尾服、白领结、绶带等全套装备,高筒礼帽一般已经不再使用。
西装对西装的情况下,如果再穿西装对国王陛下的燕尾服,未免显得有些失礼。不过东方人的身材大多不适合燕尾服—(莫言在得奖的时候穿燕尾服显得很不自在)。和高出一头的国王相比,习近平更好的选择,是一套有民族特色的衣装,从效果上来看,立领礼服反馈不错。
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善于自己创造和设计服装的国家领导人,是被尊为“国父”的孙中山,习近平穿着的立领礼服受孙中山的衣着影响很大。民国初期的政治家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过去的顶子翎子突然废止,和国际交往或者对国内展示的时候,人们进入了一个乱穿衣的混乱期,袁世凯、黎元洪这样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会选择去掉军衔的军便服,黄兴这样的革命者会穿着西装,倡导议会政治的宋教仁则选择西装和立领衬衣,孙中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则希望创造出一种百搭的中国文官服饰,这就是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蓝本,有人认为是南洋华侨的企领(立领)便服,有人说是军便服,不过看起来最接近的仍然是日式校服和日式的陆军士官制服。孙中山在日本流亡多年,还和日本姑娘恋爱过,改造常见的日式制服可能更接近现实,不过后来中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这种国服源于日本了。
中山装是一套政治服装,根据国民党后来的解释,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衣袖上三个扣子代表三权分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背后不开缝,意思是国家不能分裂,其实很多服装都是类似的配置。
孙中山对衣服上的政治理想和实用性一样满意,他觉得中山装里面不用穿衬衣、马甲。中山装在1916年前后出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后,被定为高级官员的正装,宣誓就职的时候必须穿着。在影视作品里,那些“某专员”一类的角色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
中山装是蒋介石除了军服外穿着最多的衣服,在非正式的场合,他也会穿长袍和马褂,今天的马英九也仍然有穿着长袍马褂的传统。1945年,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两人穿的都是传统中山装。不过再看1949年之后毛泽东的中山装,就逐渐有了变化:毛式中山装的领子更尖、更锋利,据说是设计师做了针对性的改革,尖领子更利于凸显人的身材,让人显高。很快这种改版中山装风靡全国,至今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比如鉴定真假人民币的标准之一,就是去摸“毛主席的领子”,西方人把改版中山装称为“毛式制服”。
其他曾经被当作文官制服的,还有双排扣的列宁装,这衣服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一直风行,来自苏联,本来是男装,后来转为中性,能比较好地勾勒腰身,后来变成55式公安女警的制服,好多反特电视剧当中还能看见这样的漂亮制服。
中国文官改穿西装的风潮和胡耀邦的呼吁有关,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深圳时专门提到:“特区干部把衣服穿好些,要敢于穿西装,我1953年还穿过花衣服。”这句话引发了当年花裙子的热销,也让西装成了合规的文官制服。
在西装成了中国文官制服的主流之后,中山装仍然有自己的位置,1989年秋天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和邓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握手微笑的照片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2年十四大闭幕之后,江泽民很少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不过在参加军队相关活动时会选择绿色中山装,胡锦涛、习近平担任军委副主席和主席时也都穿着绿色中山装,强调的是军队领导的属性,但是在2009年国庆阅兵时,胡锦涛选择的是灰色中山装,因为这一活动他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检阅军队。
尽管是中国的独家国服,但无论传统中山装或者改版中山装,显然都不是一国元首接受外国皇室宴请时的适合礼服:政治意味浓烈,款式比较旧,显得不够正式。四个大口袋一看就像是来开会的。从这点上看来,习近平的这套立领礼服就很好。右胸口袋取消,左胸的口袋上可以加民族风格的装饰品,下面的两个口袋改成暗的,这都是和中山装最明显的不同。这种风格和夫人彭丽媛的民族风服饰很搭。
立领服装接近于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早期形式,也和源于日本、在民国早期常见的学生装有类似之处,适合东方人身材。
类似的立领服装也是孙中山很喜欢的衣服,在他发明中山装之前,他曾经多次穿着立领服装,显得沉着干练,领袖气质十足,在《走向共和》等影视作品中,也多有孙中山穿着这类服装的镜头。
习近平的这次穿着将立领服装纳入了涉外的正装、礼服范畴,给了有机会参与类似场合的高级官员一种新选择。此前的习近平曾经大刀阔斧地对衣着做过减法,他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带头缩减了穿正装的场合,在一些内部会议上他选择穿着深色夹克。
在十八大后常委的第一次集体参观时,五人穿夹克,两人穿西装,穿西装的两人也都选择衬衣第一粒扣子敞开,不打领带。在过去的领导人当中,夹克一般是在下基层调研的情况下的穿着。
夹克是一种无领、无袖的服装,各地领导干部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服装方式,在各省的本地新闻上,都可以看见各地的省市领导身着夹克开会的电视画面。
夹克有着“效率先生”的气质,免熨、利索、耐脏、亲民,在把筷子伸向大盆盛上来的河南炖菜、拍蒜茼蒿或者把包子放进醋碟时,袖口绝对不会不争气地掉进盘子里去,这使得夹克成为中国官场上受欢迎的文官便服。
从便服到礼服,习近平正逐渐树立中国官场的一套服装标准,可以归纳为:平时对内尽可能简,出门对外民族风而且隆重。 |
在荷兰国王和王后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选择了一套立领礼服,有的新闻报道认为这是一套“立领中山装”,其实这套衣服和中山装是不同的衣服。
在和荷兰国王见面时,习近平选择的是深色西装,在大多数商务场合,深色西装是可以作为“正装”来使用的,不过在一些极其隆重的场合,尤其是涉及学术、贵族、皇室的活动,正装指的是燕尾服、白领结、绶带等全套装备,高筒礼帽一般已经不再使用。
西装对西装的情况下,如果再穿西装对国王陛下的燕尾服,未免显得有些失礼。不过东方人的身材大多不适合燕尾服—(莫言在得奖的时候穿燕尾服显得很不自在)。和高出一头的国王相比,习近平更好的选择,是一套有民族特色的衣装,从效果上来看,立领礼服反馈不错。
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善于自己创造和设计服装的国家领导人,是被尊为“国父”的孙中山,习近平穿着的立领礼服受孙中山的衣着影响很大。民国初期的政治家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过去的顶子翎子突然废止,和国际交往或者对国内展示的时候,人们进入了一个乱穿衣的混乱期,袁世凯、黎元洪这样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会选择去掉军衔的军便服,黄兴这样的革命者会穿着西装,倡导议会政治的宋教仁则选择西装和立领衬衣,孙中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则希望创造出一种百搭的中国文官服饰,这就是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蓝本,有人认为是南洋华侨的企领(立领)便服,有人说是军便服,不过看起来最接近的仍然是日式校服和日式的陆军士官制服。孙中山在日本流亡多年,还和日本姑娘恋爱过,改造常见的日式制服可能更接近现实,不过后来中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这种国服源于日本了。
中山装是一套政治服装,根据国民党后来的解释,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衣袖上三个扣子代表三权分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背后不开缝,意思是国家不能分裂,其实很多服装都是类似的配置。
孙中山对衣服上的政治理想和实用性一样满意,他觉得中山装里面不用穿衬衣、马甲。中山装在1916年前后出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后,被定为高级官员的正装,宣誓就职的时候必须穿着。在影视作品里,那些“某专员”一类的角色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
中山装是蒋介石除了军服外穿着最多的衣服,在非正式的场合,他也会穿长袍和马褂,今天的马英九也仍然有穿着长袍马褂的传统。1945年,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两人穿的都是传统中山装。不过再看1949年之后毛泽东的中山装,就逐渐有了变化:毛式中山装的领子更尖、更锋利,据说是设计师做了针对性的改革,尖领子更利于凸显人的身材,让人显高。很快这种改版中山装风靡全国,至今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比如鉴定真假人民币的标准之一,就是去摸“毛主席的领子”,西方人把改版中山装称为“毛式制服”。
其他曾经被当作文官制服的,还有双排扣的列宁装,这衣服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一直风行,来自苏联,本来是男装,后来转为中性,能比较好地勾勒腰身,后来变成55式公安女警的制服,好多反特电视剧当中还能看见这样的漂亮制服。
中国文官改穿西装的风潮和胡耀邦的呼吁有关,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深圳时专门提到:“特区干部把衣服穿好些,要敢于穿西装,我1953年还穿过花衣服。”这句话引发了当年花裙子的热销,也让西装成了合规的文官制服。
在西装成了中国文官制服的主流之后,中山装仍然有自己的位置,1989年秋天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和邓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握手微笑的照片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2年十四大闭幕之后,江泽民很少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不过在参加军队相关活动时会选择绿色中山装,胡锦涛、习近平担任军委副主席和主席时也都穿着绿色中山装,强调的是军队领导的属性,但是在2009年国庆阅兵时,胡锦涛选择的是灰色中山装,因为这一活动他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检阅军队。
尽管是中国的独家国服,但无论传统中山装或者改版中山装,显然都不是一国元首接受外国皇室宴请时的适合礼服:政治意味浓烈,款式比较旧,显得不够正式。四个大口袋一看就像是来开会的。从这点上看来,习近平的这套立领礼服就很好。右胸口袋取消,左胸的口袋上可以加民族风格的装饰品,下面的两个口袋改成暗的,这都是和中山装最明显的不同。这种风格和夫人彭丽媛的民族风服饰很搭。
立领服装接近于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早期形式,也和源于日本、在民国早期常见的学生装有类似之处,适合东方人身材。
类似的立领服装也是孙中山很喜欢的衣服,在他发明中山装之前,他曾经多次穿着立领服装,显得沉着干练,领袖气质十足,在《走向共和》等影视作品中,也多有孙中山穿着这类服装的镜头。
习近平的这次穿着将立领服装纳入了涉外的正装、礼服范畴,给了有机会参与类似场合的高级官员一种新选择。此前的习近平曾经大刀阔斧地对衣着做过减法,他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带头缩减了穿正装的场合,在一些内部会议上他选择穿着深色夹克。
在十八大后常委的第一次集体参观时,五人穿夹克,两人穿西装,穿西装的两人也都选择衬衣第一粒扣子敞开,不打领带。在过去的领导人当中,夹克一般是在下基层调研的情况下的穿着。
夹克是一种无领、无袖的服装,各地领导干部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服装方式,在各省的本地新闻上,都可以看见各地的省市领导身着夹克开会的电视画面。
夹克有着“效率先生”的气质,免熨、利索、耐脏、亲民,在把筷子伸向大盆盛上来的河南炖菜、拍蒜茼蒿或者把包子放进醋碟时,袖口绝对不会不争气地掉进盘子里去,这使得夹克成为中国官场上受欢迎的文官便服。
从便服到礼服,习近平正逐渐树立中国官场的一套服装标准,可以归纳为:平时对内尽可能简,出门对外民族风而且隆重。
在荷兰国王和王后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选择了一套立领礼服,有的新闻报道认为这是一套“立领中山装”,其实这套衣服和中山装是不同的衣服。
在和荷兰国王见面时,习近平选择的是深色西装,在大多数商务场合,深色西装是可以作为“正装”来使用的,不过在一些极其隆重的场合,尤其是涉及学术、贵族、皇室的活动,正装指的是燕尾服、白领结、绶带等全套装备,高筒礼帽一般已经不再使用。
西装对西装的情况下,如果再穿西装对国王陛下的燕尾服,未免显得有些失礼。不过东方人的身材大多不适合燕尾服—(莫言在得奖的时候穿燕尾服显得很不自在)。和高出一头的国王相比,习近平更好的选择,是一套有民族特色的衣装,从效果上来看,立领礼服反馈不错。
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善于自己创造和设计服装的国家领导人,是被尊为“国父”的孙中山,习近平穿着的立领礼服受孙中山的衣着影响很大。民国初期的政治家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过去的顶子翎子突然废止,和国际交往或者对国内展示的时候,人们进入了一个乱穿衣的混乱期,袁世凯、黎元洪这样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会选择去掉军衔的军便服,黄兴这样的革命者会穿着西装,倡导议会政治的宋教仁则选择西装和立领衬衣,孙中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则希望创造出一种百搭的中国文官服饰,这就是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蓝本,有人认为是南洋华侨的企领(立领)便服,有人说是军便服,不过看起来最接近的仍然是日式校服和日式的陆军士官制服。孙中山在日本流亡多年,还和日本姑娘恋爱过,改造常见的日式制服可能更接近现实,不过后来中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这种国服源于日本了。
中山装是一套政治服装,根据国民党后来的解释,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衣袖上三个扣子代表三权分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背后不开缝,意思是国家不能分裂,其实很多服装都是类似的配置。
孙中山对衣服上的政治理想和实用性一样满意,他觉得中山装里面不用穿衬衣、马甲。中山装在1916年前后出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后,被定为高级官员的正装,宣誓就职的时候必须穿着。在影视作品里,那些“某专员”一类的角色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
中山装是蒋介石除了军服外穿着最多的衣服,在非正式的场合,他也会穿长袍和马褂,今天的马英九也仍然有穿着长袍马褂的传统。1945年,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两人穿的都是传统中山装。不过再看1949年之后毛泽东的中山装,就逐渐有了变化:毛式中山装的领子更尖、更锋利,据说是设计师做了针对性的改革,尖领子更利于凸显人的身材,让人显高。很快这种改版中山装风靡全国,至今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比如鉴定真假人民币的标准之一,就是去摸“毛主席的领子”,西方人把改版中山装称为“毛式制服”。
其他曾经被当作文官制服的,还有双排扣的列宁装,这衣服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一直风行,来自苏联,本来是男装,后来转为中性,能比较好地勾勒腰身,后来变成55式公安女警的制服,好多反特电视剧当中还能看见这样的漂亮制服。
中国文官改穿西装的风潮和胡耀邦的呼吁有关,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深圳时专门提到:“特区干部把衣服穿好些,要敢于穿西装,我1953年还穿过花衣服。”这句话引发了当年花裙子的热销,也让西装成了合规的文官制服。
在西装成了中国文官制服的主流之后,中山装仍然有自己的位置,1989年秋天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和邓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握手微笑的照片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2年十四大闭幕之后,江泽民很少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不过在参加军队相关活动时会选择绿色中山装,胡锦涛、习近平担任军委副主席和主席时也都穿着绿色中山装,强调的是军队领导的属性,但是在2009年国庆阅兵时,胡锦涛选择的是灰色中山装,因为这一活动他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检阅军队。
尽管是中国的独家国服,但无论传统中山装或者改版中山装,显然都不是一国元首接受外国皇室宴请时的适合礼服:政治意味浓烈,款式比较旧,显得不够正式。四个大口袋一看就像是来开会的。从这点上看来,习近平的这套立领礼服就很好。右胸口袋取消,左胸的口袋上可以加民族风格的装饰品,下面的两个口袋改成暗的,这都是和中山装最明显的不同。这种风格和夫人彭丽媛的民族风服饰很搭。
立领服装接近于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早期形式,也和源于日本、在民国早期常见的学生装有类似之处,适合东方人身材。
类似的立领服装也是孙中山很喜欢的衣服,在他发明中山装之前,他曾经多次穿着立领服装,显得沉着干练,领袖气质十足,在《走向共和》等影视作品中,也多有孙中山穿着这类服装的镜头。
习近平的这次穿着将立领服装纳入了涉外的正装、礼服范畴,给了有机会参与类似场合的高级官员一种新选择。此前的习近平曾经大刀阔斧地对衣着做过减法,他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带头缩减了穿正装的场合,在一些内部会议上他选择穿着深色夹克。
在十八大后常委的第一次集体参观时,五人穿夹克,两人穿西装,穿西装的两人也都选择衬衣第一粒扣子敞开,不打领带。在过去的领导人当中,夹克一般是在下基层调研的情况下的穿着。
夹克是一种无领、无袖的服装,各地领导干部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服装方式,在各省的本地新闻上,都可以看见各地的省市领导身着夹克开会的电视画面。
夹克有着“效率先生”的气质,免熨、利索、耐脏、亲民,在把筷子伸向大盆盛上来的河南炖菜、拍蒜茼蒿或者把包子放进醋碟时,袖口绝对不会不争气地掉进盘子里去,这使得夹克成为中国官场上受欢迎的文官便服。
从便服到礼服,习近平正逐渐树立中国官场的一套服装标准,可以归纳为:平时对内尽可能简,出门对外民族风而且隆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