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专家谈经济 >>专家谈经济 >> 经济热点 >>正文
优化市场机制减缓猪价波动
2014-4-8 《 中国畜牧兽医报 》
本报记者郭蕾

    说起今年的猪价,广大养殖户无不眉头紧锁。从春节前反常的年猪跌价到目前尚未停止的震荡下滑,生猪养殖者在艰难中踽踽蹒跚。然而,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不是短时期内的偶然爆发,必然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那么,当前生猪价格“跌跌不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面前,生猪养殖的出路在哪里?能否通过优化市场的调节机制,稳定生猪市场行情?记者于近日专访了长期从事畜牧业经济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秉龙。

    供求平衡是暂时的,供求不平衡才是常态

    关于生猪价格迟迟不见好转的原因,和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分析一样,李秉龙不可避免地提及供求平衡的概念。他说,供需关系是决定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2013年上半年生猪价格的低位运行,使得很多养殖户认为2014年春节前后生猪价格会逐步看涨。而且从大多数年份的季节性生猪价格变动规律来看,冬季特别是春节前后是生猪价格高涨的季节。因此,养殖户们大多会选择这个时间段集中出栏。可由于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大家“平时的生活像过年,过年的生活像平常”,很多城市家庭春节期间并没有更多的增加猪肉消费;而牛羊肉消费的增加也对生猪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春节之前的生猪供给超过了需求,从而打破了春节前后猪肉价格上涨的季节性“规律”。

    不过,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供求平衡是暂时的,供求不平衡才是常态。因此,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无法避免。但由于生猪生产具有周期性,并且周期性比较强,一旦供求失衡,要达到平衡就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李秉龙分析,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短期内难以回转,触底反弹还要假以时日。

    摆脱“质低价高”困境是当务之急

    采访中,李秉龙将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简单概括为“市场化改革是强大动力、科技进步是基本支撑、产业化经营是必然选择、法制建设是有力保障。”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生猪生产已经进入到高成本阶段,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竞争力的同时,质量竞争力的提升却非常艰难。而且,我国生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因此,“生猪产业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快速摆脱‘质低价高’的困境”。

    李秉龙提出,未来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友好和谐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推进适度规模化为根本手段,强化资源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及养殖安全保障,促进种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生猪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走“高效、安全、健康、绿色”的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标价格保险不失为稳市良策

    既然生猪价格波动无法避免,如何有效减缓猪肉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呢?

    “关键在于提高生猪产业的自组织程度、一体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即通过市场机制的建设来减缓猪肉价格的波动。”李秉龙强调。

    “价格指数政策性农业保险,如生猪目标价格保险,或是个好办法”。李秉龙认为,在扩大现有政策保险的基础上,通过启动价格保险机制,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生猪价格,更好地帮助养殖户化解养殖风险。”

    例如,美国有畜牧业价格保险,保险标的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和期权价格确定,主要针对生猪和肉牛。但美国的这种价格保险得益于国家相关立法保障、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机构间合理的分工和规范的制度。我国目前在北京、四川等地试行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以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为6∶1为参照系,地方政府提供80%的保费补贴,保险的规模很小。李秉龙认为,生猪目标价格保险是否大面积推广,还要解决如下关键性问题:第一,国家是否立法?第二,相关的财政补贴是否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预算,并且补贴的总量有多大?第三,如果保险公司长期有盈利将如何处理,如果有大面积亏损将怎么办?第四,仅以粮猪比价作为赔付的参照系是否科学?

    另外,在李秉龙看来,其他有助于价格稳定的措施诸如信息系统、产业组织、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将会大大地降低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和生猪生产经营者的价格风险,亦有助于构建猪肉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且有助于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