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比2005年时,增加超过四成。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还在逐年扩大。9683万的儿童处于留守和流动状态,意味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或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两点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都是负面的、深远的。有限的学术研究也表明,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留守儿童,其社会适应总体水平低,自尊低、孤独感强、抑郁高、社交焦虑高。心理失衡容易导致他们人格扭曲、道德堕落、行为失控或者有犯罪倾向。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呼吁全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请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现状:惊人的数字
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
9683万
——————————————


全国留守流动儿童将近1亿 仍在逐年扩大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比2005年时,增加超过四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6000万 安全、教育问题突出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广东为流动儿童第一大省 父母的陪伴就像奢侈品
他们,是一群不知终点的“小候鸟”,跟随着父母谋生的步伐四处迁徙;他们,是一群亲情的守望者,在遥远的故土,守候着父母的归途,他们是广东400多万的流动儿童和全国不计其数的农村留守儿童。
探访多地留守儿童 乡间路上,他们的身影那么孤单
当城市的霓虹还在夜空闪烁,偏远的山区和乡村里,只剩几声蛐蛐的鸣叫划破寂静。透过那扇陈旧的窗户,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也许在数着满天繁星,遥望一轮皓月。
全国妇联发布研究报告:留守儿童中独居者超200万
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他们中有近一半的父母双双外出。除了与祖父母或其他人一起居住,还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研究者指出,高达205.7万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给予关照。

安全: 悲剧频发 刺痛国人神经
麻江5童群体夭折
毕节5名流浪儿中毒身亡
兰考民办孤儿7名弃婴火灾身亡
————————————————
麻江5童窒息身亡 悲剧折射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缺陷
当天17时40分左右,村民王汉江看见村里废弃很久的烤烟棚正在着火,滚滚浓烟顺着棚顶不断溢出,棚里面有“叽叽咕咕”的响声,当村里几十个人拿着水桶把棚里的火浇灭时,他们发现棚里总共有5个孩子,4个孩子已经没了生命迹象,1个有微弱生命迹象的孩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5个孩子中,年纪最大的6岁,最小的4岁。
毕节死亡儿童家长被指未尽监护责任 依法追责难
11月16日,贵州毕节5男孩被发现死在垃圾桶里,据了解,5名死亡男孩是堂兄弟,分别来自3个家庭,一家父母在家务农,其余两家父母均外出在深圳务工。
兰考7名弃婴火灾遇难的拷问
“爱心妈妈”袁厉害收养的7名弃婴在一场火灾中遇难,1月4日发生在河南兰考县的这一惨痛事件,震惊了世人。1月5日,她所收养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孩子已得到妥善安置。但这一事件带来的反思,仍拷问着政府以及与孤残儿童收养有关的个人和社会组织。
留守儿童偷钱上网被外婆绑柱子上一夜身亡
曾大爷的外孙李帆,大年初一刚满14岁,初二偷了家里3000多元钱后外出,一直未归,正月十四又趁家里无人,打碎玻璃破门又偷走了700多元。当晚,家人在镇上一家网吧将李帆带回家,情绪激动的外婆将李帆简单地教训了一下后,怕他再次离家,将他绑在屋外柱子上。一夜过后,李帆被发现不行了,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外婆已被警方带走调查。
农村儿童监护不能可有可无
农村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综合协调的问题,孩子的安全需要政府、公众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密切配合,政府要普及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知识,公众要自觉自愿地爱护每一个孩子,家长要照顾到孩子安全的方方面面。


心理:心理问题检出率达57.14%
失陪 忍受亲情饥渴
站着城市的门槛仰望
————————————
心理问题检出率达57.14% 五部委联手助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处幼年,父母便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异乡打工谋生。多少年来,他们只能从父母偶尔打来的电话中,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感知到父母的存在。“爸爸,妈妈”的称呼,只有在春节父母返乡时,方能变得具体而真切。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2200万留守儿童忍受亲情饥渴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有为生计奔波的农民工,有为理想奋斗的都市白领,甚至有光鲜亮丽的外交官……对他们而言,陪伴孩子是一种奢望。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他们的孩子沦为“失陪”一族。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倾诉,思考“失陪”之所失。
漂在北京的流动儿童:我们一直踩在京城的门槛上
他在北京上学9年,不认识一个北京孩子。他4次转学,始终无法有张安稳的课桌,好不容易读到初三,却因没有北京学籍,不能参加中考。
《新闻联播》留守儿童一幕看哭很多人 爸妈回家
“爸爸、妈妈,你们还有好久才回来?”前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段开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对话视频,让无数人揪心,孩子在这头,爸爸妈妈在那头,一家人隔着电脑屏幕抹泪的画面,看哭了很多人。
别让千万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留守儿童现象正好相反,是“儿童在,父母游”。“空巢现象”令长者成为“孤寡”,晚景凄清;“留守现象”则让孩子成为“孤儿”,童年不幸。“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顺口溜形象地勾勒出留守儿童的“群像”。


教育: 资源匮乏 引发失衡
农村留守儿童
已经输在起跑线
——————————————
农村留守儿童怎样输在起跑线上?
由于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学前教育的正面引导,城乡幼儿的认知水平差距很大。在史爱华针对城乡6岁学前儿童的调研分析里,100分的测试卷,城市儿童平均得分90分上下,而乡村儿童只有20~30分。
走进国家级贫困县幼儿园:7成以上是留守儿童
4月中下旬,记者走访了8所位于广西国家级贫困县的幼儿园。很多人都知道农村的幼儿早期教育远落后于城市的幼儿园,当我们走进这些大都是留守儿童的幼儿园时,却发现同为村娃,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上学,在受“手牵手计划”项目干预的幼儿园和未受干预的幼儿园上学,他们的人生起跑线也是大相径庭。资源匮乏引发的失衡,使得无法进入优质幼儿园的留守娃们落后在起跑线上。
群像:
“爸爸,妈妈 我想你们”
留守儿童,谁来守望?
别让千万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留守儿童现象正好相反,是“儿童在,父母游”。“空巢现象”令长者成为“孤寡”,晚景凄清;“留守现象”则让孩子成为“孤儿”,童年不幸。“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顺口溜形象地勾勒出留守儿童的“群像”。
9岁留守儿童 孝敬奶奶:每天存下五毛钱
敬佩的家在半山腰上,他每天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到校。中午午休时间短,来不及回家吃饭,奶奶担心国家补助的学生营养午餐他吃不饱,便每天给他5毛钱作为午餐补贴。敬佩思来想去,打起了这5毛钱的主意,他私下里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把这些钱省下来,一年就是182.5元。
留守儿童成因果一环 11岁留守童的"民工潮"烙印
玉珍的爷爷今年64岁,老人家看过《西游记》,也知道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家庭的磨难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关注地震中的留守儿童:我不疼就是想爸爸妈妈了
他们弱小的身躯敌不过轰然倒塌的围墙、楼房,他们从震区的各个地方汇聚到成都各大医院的病房,头裂、腿断、手伤;他们哭他们笑,他们沉默、彷徨或者迷茫。这一切情绪,真实而自然地释放。他们最小的才1岁,大的也不过十来岁。他们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要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要么总有爸爸或者妈妈不在身旁。
留守儿童,谁来守望?
留守儿童已经缺失父母的亲情,不能让他们再失去学校和社会最起码的保护。希望从现在始,“留守”儿童有人来守护,给他们一个安全的受教育的童年。